欢迎来到2024深圳国际体外诊断试剂展览会-组委会官网! 主办方官方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一叶知秋:核酸检测企业利润暴涨背后的隐忧

时间:2022/9/9 12:48:5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9月1日,成都市政府宣布连续4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在全市(全区)开展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已成为各级政府应对集中爆发疫情的常规处理手段。

在更多的一二线城市,诸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西安等等,市民进出各类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须凭48-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保质期”还不如一块豆腐。

大规模筛查加上日常检测,不同研究机构给出的核酸检测市场规模约千亿。

从刚公布的2022中报业绩看,“核酸赛道“也一枝独秀。从四家核酸检测业务主要在国内的上市公司(金域,迪安,兰卫,和凯普)财报来看,2022年上半年,四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速平均为106%,最小值也有52.4%。净利润平均增速高达174%,净利润率均在20%以上。

这样的增速主要来自核酸检测业务。以迪安诊断为例,2022年上半年公司共完成核酸检测超1.5亿管,参与了浙江、天津、江苏、内蒙古、黑龙江、河南、上海、北京等30个省份的核酸检测重任。在报告期实现的107.5亿元营业总收入中,新冠核酸检测收入47.5亿元,占比高达44.2%。

表1 四家核酸检测业务主要在国内市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数据来源:Wind

01

核酸检测企业实际上并不好过

但奇怪的是,核酸企业却大多一肚子苦水。

不少城市的“核酸采样点”已经开始有废弃荒芜的现象,横七竖八写着:“两个月不发工资,暂停服务”的字样。


有朋友是去年雄心勃勃踏入这个赛道的,今年就开始悲叹,“我公司资金流快断了。再核酸检测下去,银行也不借钱给我了。”

为什么?因为没有回款。企业要靠贷款维持运行,银行一旦停贷,企业就陷入绝境。

很多地方爆出了检测造假的丑闻。虽然核酸检测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必须谴责的,但是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也令人深思——企业没有收到回款,但试剂、人工的成本需要照付,核酸检测企业运转遭遇难题,随时面临资金流断裂的风险,也是造假事件的助推器之一。

再看上市公司的财报,就会发现,核酸检测公司虽然营收,利润双高,但是现金流却出现了问题。

表2 四家代表性核酸检测上市公司的现金流和应收账款状况


数据来源:Wind

1.各家的经营性现金流都加剧恶化。以龙头企业迪安诊断为例,2021年年报中的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的净流入13.2亿元,但是今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急剧恶化转负,净流出了5.7亿。

2.各家的应收账款都快速走高,成为行业通病。四家代表性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从去年年报的40%左右,上升一倍至80%甚至接近100%。迪安诊断和兰卫医学的应收账款高达99%——别人说“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他们账面是很多鸟,全在林子里,笼子里一只也没有。

而这几家上市公司,已经是行业里状况较好的企业了。比如迪安诊断在中报中提到,“公司针对应收账款成立专项治理项目组,从集团、大区、子公司层面,制定逐级行动计划,包括对渠道公司及检验公司回款进行系统化梳理和管理,优化回款流程和制度,加大回款力度,最大化保障资金回笼”。

这些头部公司还有专门的团队帮助回款。稍微小点的核酸公司有时候光付款的口子就被弄的晕头转向:不同地方的区县,付费主管部门不一样,发改委,经信委,区县领导,卫健委,或者多个口子。很多企业老板回款要不回来,只能自己垫资或者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实在熬不下去就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营收利润光鲜,日子过得混账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财务报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记录的:凡是本期已经确认的收入和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入到账,或者支付出去,都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来处理。

所以合同一签,检测一做,企业账面上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有了,但都是“应收账款”。(扩展阅读:《香帅的金融学讲义》第72讲“三分钟摸底公司财务健康状况”)

但这些“应收账款”要是成了烂账,资金链就可能有断裂的风险了。

02

核酸企业困境背后的寒气:

地方财政吃紧

为什么核酸企业的应收账款会这么高呢?

今年5月,我国医保局一纸公告,宣布常态化核酸检测由各地财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要求检测机构按照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份3.5元提供服务。

所以核酸企业做的主要是2G的业务,付费方是地方政府,由地方财政支付。地方财政吃紧,寒气自然就传到了依赖2G业务的企业。

今年,各地财政都不好过。卖地收入没了(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30%),企业死的死,关的关,收入都没了,税更没了。

2022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10.5万亿元,同比下降10.2%。除了资源型省份(陕西、山西、内蒙古)财政收入有增长,大多数省份财政收入出现了大幅下滑。其中吉林省下滑了42.8%,天津下滑29.3%,上海下滑19.8%,广东下滑11.4%,北京下滑8.1%。

而另一方面,核酸,封控各种公共卫生和公共治安开支却高居不下。地方入不敷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31省份地方收支净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全部为负。降薪,减编,甚至党员干部“带头买房”的新闻不绝于耳。山西省河曲县甚至精简了66%的事业编。

政府没钱,但政府的开支又没法停,怎么办?三招:要钱,借钱,欠债。

对于做2G业务的企业来说,在财政吃紧的时候,被欠债也是司空见惯。但2022年的情况额外极端,这样大面积的财政赤字下,这样持续的密集财政支出还是很罕见的,为了避免“破裂”,所以“拖款”也就是成了一个理性选择了。

03

一叶知秋:

资本市场还需耐心等待

俗话说,一叶而知秋。

2022年的寒气,甚至会透过从表面光鲜的核酸企业的财报字里行间漏出来。实际上,这样的“叶”还有很多。

比如说,各地治安罚款同比大幅度上升:全国有公开数据的111个地级市中有80个地级市罚没收入呈上升态势,占比超过72%。其中,15个地方罚没收入同比增幅超过100%。

比如说,个人税收也同比大幅上升:尽管个人收入没有增长,但2020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同比增长11.4%,2021年同比增长达到了21%,超过了个税改革前的2018年个税收入规模。仅用两年,个税收入重回第三大税种。

治安罚款上升也好,个人税收上升也好,都是“分蛋糕”模式——你分多了,我就分少了。而后果,最终是蛋糕尺寸“萎缩”,大家挨饿。

核酸企业的财报和实际生存状态之间的差别,也提醒我们,经济的实际体感会远远比“数据”显示出来的要苦。

从数据上看,今年下半年经济一定有回升态势,前低后高的判断会成立。但是,今年数据对资本市场的“前瞻性”会明显下降,为什么?

因为投资和消费和投资两大块,不管是基建投资还是核酸等公共卫生开支,都来自政府部门。而地方财政早已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所以即使“投”和“用”,也多是借贷(银行贷款)和赊账模式。属于“纸面”金银,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变成企业的真金白银。所以,即使“业绩”上升,也不一定真正变得有钱可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对“业绩”的预期,自然也要打一个折扣。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想起周末看的电影《隐入烟尘》,原来,那些能说的出的苦都不算苦。

希望生活和经济都早回正轨。数据也能早回正轨。

香帅对谈馒头大师

明天(9月7日)晚上8点,与著名历史科普推广人、《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一起聊聊:



  • 历史上政治和经济大变局



  • 个人在时代下的抉择和应对



  • 时下求职和投资的一些变化

观众预登记 展位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