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4深圳国际体外诊断试剂展览会-组委会官网! 主办方官方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10 项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这篇超全!

时间:2023/3/31 12:47:5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0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参考值

20~40 s(注:本文为本实验室参考区间,仅供参考)

临床意义

APTT 检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筛查试验,用于 APTT 的定量分析和凝血因子 Ⅷ、Ⅸ、Ⅺ、Ⅻ 的活性分析,还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测。

APTT 延长:

1. 血友病 A、B,凝血因子 Ⅵ、Ⅶ 缺乏症,血管型血友病(vWD)。

2. 严重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3. 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IC,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含有 FDP/D-D。

4. 口服抗凝药,肝素治疗等。

5. 循环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因子 Ⅷ、Ⅸ 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 缩短:

1. 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

2. 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和严重灼伤等。

干扰因素

1. 标本采集管顺序错误,先采集含促凝剂或草酸盐、EDTA、肝素等抗凝剂的采血管;存在部分抽血困难的患者,使用含肝素抗凝的抽血针抽血后注射到柠檬酸钠抗凝管;肝素污染导致 APTT 延长。

2. 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导致 APTT 缩短。

3. 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导致 APTT 延长。

4. 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 APTT 延长。

图源:参考文献截图

5. 标本黄疸、脂血可能会对部分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导致无法测得或假性升高。

6. 标本采集后长时间放置,导致 APTT 延长。

7. 标本采集后处理不当,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导致 APTT 缩短。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无法测出结果。

图源:参考文献截图

8. 标本离心力低、离心时间短,导致 APTT 结果降低。

9. 患者红细胞比容 >0.55 或

10. 试剂配置以后未用完,与新批号试剂混合使用;部分检测试剂配置后需常温放置 5~10 分钟,若没有常温放置,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02

凝血酶原时间(PT)

参考值

PT:10~14 S

INR:0.8~1.15

临床意义

可以反应人体内凝血酶原水平,和血浆内凝血因子 Ⅴ、Ⅶ、Ⅹ 的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查试验。临床常采参考 PT 和国际化标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即 INR 去监测、判断治疗效果。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国内以 1.8~2.5 为宜,常不超过 3.0。

PT 延长:

1. 先天性:先天性凝血因子 Ⅱ、Ⅴ、Ⅶ、Ⅹ 缺乏、低 (无) 纤维蛋白原血症;

2. 获得性: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 K 缺乏、肝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如口服抗凝剂、肝素)。

PT 缩短:

1. 先天性凝血因子 V 增多。

2. 口服避孕药、洋地黄中毒、乙醚麻醉后。

3. 高凝状态 :DIC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等。

4. 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

5. 多发性骨髓瘤。

干扰因素

1. 标本采集时发生肝素污染,导致 PT 延长。

2. 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导致 PT 缩短。

3. 标本处理不当,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无法测出结果;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导致 PT 缩短。

4. 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会导致 PT 延长。

5. 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或保存条件不当等均会导致 PT 延长。

6. 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 PT 结果延长。

7. 标本黄疸、脂血可能会对部分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导致结果无法测得或延长。

8. 患者红细胞比容 > 0.55 或 < 0.25,应调整抗凝剂比例进行校正。

9. 标本离心力低、离心时间短,导致 PT 降低。

10. 试剂配置以后未用完,与新批号试剂混合使用;部分检测试剂配置以后需要在常温放置 5 ~ 10 分钟,没有常温放置等,均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03

凝血酶时间(TT )

参考值

13~21 s

临床意义

TT 检测可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和功能,临床常用于判定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的筛查项目,还常用于监测溶栓治疗效果。

TT 升高:

1. 肝素增多 / 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2.FDP/D-D 增多。

3. 低 (无) 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TT 缩短:

标本存在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干扰因素

1. 标本采集时,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无法测出结果。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导致 TT 延长。

2. 标本采集时发生肝素污染,可能导致 TT 假性升高。

3. 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 TT 结果延长。

4. 试剂配置以后未用完,与新批号试剂混合使用;部分检测试剂配置后需常温放置 5~10 分钟,没有常温放置等,均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5. 标本采集后没有及时检测或保存条件不当等均会导致 TT 缩短。

6. 患者红细胞比容 > 0.55 或 < 0.25,应调整抗凝剂比例进行校正。

04

纤维蛋白原(Fbg)

参考值

1.7~4.05 g/L

临床意义

Fbg 升高:

1. 高凝状态: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病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等

2. 亦见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肾小球疾病活动期,放射治疗后,烧伤,休克,外科手术后,恶性肿瘤,多发性 骨髓瘤等

3. 口服避孕药等。

4. 炎症、创伤、妊娠等。

Fbg 降低:

1. 肝脏疾病 (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2.DIC 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溶栓治疗的监测;

3. 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4. 恶性贫血;

5. 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等。

干扰因素

1. 标本采集后处理不当,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对 Fbg 结果影响较大。标本采集后处理不当,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无法测出结果。

2. 受采血量或红细胞比容的影响,Fbg 随着抗凝比例的降低检测结果在逐渐升高。

3. 采血时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可能影响 Fbg 检测结果。

4. 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 Fbg 结果降低

5. 试剂配置以后未用完,与新批号试剂混合使用;部分检测试剂配置以后需要在常温放置 5~10 分钟,没有常温放置,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0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参考值

FDP:0~5 mg/L

临床意义

间接反映纤溶活性亢进,可作为纤溶活性的筛查指标之一。

FDP 升高:

1. 原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升高。

2. 继发性纤溶亢进: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栓塞、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恶性肿瘤、心、肝、肾疾病及静脉血栓等。

3. 溶栓治疗后。

干扰因素

1. 类风湿因子强阳性时,可能导致 FDP 假性升高。

06

D-二聚体(D-dimer)

参考值

临床意义

D-dimer 是机体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作用下的产物,临床常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排除诊断。

D-dimer 升高:

1. 各种局灶性、弥漫性、年龄性的血栓性疾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2. 新生儿窒息

3. 系统性红斑狼疮

4. 肝脏疾病,升高水平跟病情严重相关

5. 胃癌

6. 支原体肺炎

7. 2 型糖尿病

8. 过敏性紫癜

9. 妊娠期升高,提示血栓风险

10. 急性冠脉综合症和夹层动脉瘤、急性脑梗塞。

干扰因素

1. 溶血、脂血、胆红素升高,可能导致某些检测方法 D-dimer 假性降低。

2. 高浓度类风湿因子可能导致 D-dimer 假性升高。

3. 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浆中存在异嗜性抗体,可能导致 D-dimer 假性升高。

07

抗凝血酶 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

参考值

80%~120%

临床意义

AT Ⅲ 是凝血酶及因子 Ⅻ、Ⅺ、Ⅸ、Ⅹ 等含丝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剂,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性抗凝蛋白,参与维持体内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临床也常用于监测肝素治疗。

ATⅢ 增高:

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者。

ATⅢ 降低:

1. 先天性:遗传性 ATⅢ 缺乏,分为 CRM - 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和 CRM + 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2. 获得性: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与病情程度相关、肾病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外科术后、肺梗塞及口服避孕药等。

08

凝血 VIII 因子活性检测

参考值

70%~150%

临床意义

活性减低:

甲型血友病 (重型小于 2% 、中型 2%~5% 、轻型 5%~25%及亚临床型 25%~45%) ,血管性血友病 (Ⅰ 型和 Ⅲ 型) ,DIC、血中存在因子 Ⅷ 抗体和使用抗凝剂等。

活性增高: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恶性肿瘤等。

09

凝血 IX 因子活性检测

参考值

70%~120%

临床意义

活性减低:

乙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 (Ⅰ 型和 Ⅲ 型),DIC、血中存在因子 Ⅸ 抗体和使用抗凝剂等。

活性增高: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恶性肿瘤等。

10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

3P 试验主要是测定血浆中是否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其中关键因素是既存在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又要有大片段的 FDP 存在 (x 片段),试验才呈阳性。因此,3P 试验对继发性纤溶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是敏感性较差。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3P 阳性:

见于 DIC 早期或中期,外科大手术后,严重感染 (尤其是大叶性肺炎) 以及呕血、咯血等。

3P 阴性:

见正常人、DIC 晚期和原发性纤溶。

干扰因素

水浴温度太低或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过低都会造成假阴性结果。

首发:丁香园检验时间

参考文献:

[1] WS/T 359-2011, 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 [S].

[2] WS/T 661-2020, 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 [S].

[3]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委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1, 44 (8):8.

[4] WS/T 477-2015,D - 二聚体定量检测 [S].

[5]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 夏薇,陈婷梅。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7] 陈勇,凌建,徐容,等。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异常原因的分析 [J]. 中国实验诊断学,

观众预登记 展位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