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1典源出处
《尚书·商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其惟弗言。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王庸作书以诰曰:‘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兹故弗言。恭默思道,梦帝赍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 (yue) 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 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释义用法
商王武丁梦见先帝赐给他良臣,画成图像求于天下,在傅岩服役的人中找到一个叫说的人,面貌和画像一样,就立他作相。武丁任命时说:“如果是金属,用你作磨刀石; 如果过大河,用你作船; 如果天旱,用你作霖雨。……如果作菜,你就是调味的盐和梅 (古人用梅子调酸味)。”后以此典表示君王得到有才能的臣下,以“为霖”、“盐梅”等表示治理国家的才能。
用典形式
【为霖】 宋·辛弃疾:“当时一识和羹味,便道为霖消息来。”
【作霖】 宋·范成大:“作霖岂必求商野,召见谁能右汉庭。”
【版筑】 宋·王安石:“说穷且版筑,尹屈犹烹饪。”
【盐梅】 唐·玄宗:“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
【调羹】 元·朱晞颜:“莫问调羹心事,且论笛里平生。”
【梦相】 宋·黄庭坚:“卜师非熊罴,梦相解靡索。”
【梦说】 明·李东阳:“商家如梦说,物色总堪凭。”
【高霖】 清·归庄:“商霖当暑渥,赵日入冬暄。”
【筑岩】 唐·武平一:“筑岩思感梦,磻溪想垂纶。”
【傅岩】 唐·王勃:“傅岩来筑处,磻溪入钓前。”
【操筑】 唐·薛稷:“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尔惟盐】 宋·柳永:“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板筑臣】 唐·李白:“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
【明王梦】 清·顾炎武:“为问明王梦,何时到傅岩?”
【梦傅野】 唐·杜甫:“贤非梦傅野,隐类凿颜坏。”
【傅说霖】 宋·苏轼:“久苦赵盾 日,欣逢傅说霖。”
【傅说羹】 唐·李商隐:“后饮曹参酒,先和傅说羹。”
【入天子梦】 唐·杜牧:“好人天子梦,刻像来尔求。”
【岩下藏名】 元·耶律楚材:“岩下藏名思傅说,林间谈道谒丰干。”
【和羹傅岩】 唐·刘禹锡:“受赈新梁苑,和羹旧傅岩。”
【说筑傅岩】 宋·陆游:“吕钓渭水滨,说筑傅岩野。”
【商岩有梦】 宋·张孝祥:“清尊今夜偶然同,早晚商岩有梦。”
【殷宗惜济川】 唐·岑参:“蒙叟悲藏壑,殷宗惜济川。”
成语典故2典源出处
《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陈) 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释义用法
古代春秋两季乡里间祭社神 (上地神),祭神之后大家分享祭肉。陈平曾主持社祭,分祭肉特别平均。 乡里父老称他,陈平说:“如果让我主持天下,我也能像分祭肉这样。”陈平后仕汉,封曲逆侯。后以此典称人办事有能力,说明有大的才干。
用典形式
【临俎】 清·赵执信:“户牖殊闲暇,临俎有远意。”
【割肉】 清·黄鷟来:“那复纳肝传卫演,真谐割肉笑陈平。”
【陈平社】 清 ·李俊民:“谁能宰似陈平社,那免悲如宋玉秋。”
【曲逆宰肉】 清 ·计元坊:“曲逆方宰肉,一乡已称善。”
【社肉必均】 唐·张祜:“岁储虽自乏,社肉必均秤。”
【陈平分肉】 唐·杜甫:“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成语典故3道德高,声望重。语出《晋书·简文三子传》。
东晋时,皇族司马道子和其子司马元显位高权大,傲慢专横。为宣扬自己,获取更大的权势,司马元显让礼官写奏表称自己品德高尚,声望庄重。就这样,司马元显先后当上了中书令、尚书令等官,总管朝廷要事,宫廷内外群官众吏都要听其吩咐,并要对他表示敬仰。399年,司马元显伙同他父亲司马道子征调江南诸郡已免除奴隶身份的佃农,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服兵役。这种随意征兵的做法激起了佃农反抗,从而爆发了孙恩(佃农的头领)起义。司马元显和其父司马道子于402年被荆、江二州刺史桓玄派人杀死,此时,自称“德高望重”的司马元显才20岁。
原为“德隆望重”,现多用作“德高望重”,一般用来称颂人品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声望。多用于老年人。
成语典故4成语名称:画虎类犬
成语拼音:huà hǔ lèi quǎ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模仿不到家。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成语来源:唐·刘知幾《史通·六家》:“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成语造句: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24回:“倘若风声走露,贼人逃窜,岂不是画虎类犬!”
画虎类犬的成语故事
马援,字文渊,东汉名将,被封为“伏波将军”。
画字开头的成语
画影图形 画虎不成 画鬼容易 画饼充饥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画虎类犬
包含有画字的成语
画虎类犬 画蛇添足 指手画脚 画龙点睛 刻画无盐 画饼充饥 画鬼容易 画虎不成 画影图形 刻画无盐
成语典故5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
释义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故事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于是,他对齐威王说 ……此处隐藏5272个字……是每一起事故发生后,都能用“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来安慰自己。
27) 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羊亡之前补牢最好,羊如已亡,补牢是必须的啊!
28) 我父亲死在长江三峡大坝蓄水之前。要不然,他又会再多一个永不能退休的“科研”工作。我父亲说:“面对不懂人类语言的野外生物,我们这些教授,做的只能是亡羊补牢的工作。”。袁劲梅
29)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30) 虽然面临挑战,但马晓光表示,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两岸应抓紧时间。
31) 本着“篱牢犬不入”的精神,还是从“亡羊补牢”入手,才有可能逼退境内外赌博势力的搜刮热情。
32) 记住,亡羊补牢,犹为未晚.那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33) 问题不是出在亡羊补牢阶段,而是第一根栅条松动之时。
34) 也许现在谈论这个,还不是时候,毕竟现在天还有几许蓝,空气似乎还不呛喉,但真到那时才动手,就不知道是不是“亡羊补牢,于时未晚”的故事在重新上演。
成语典故13量体裁衣的本义是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出自《墨子·鲁问》:“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一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二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御史大夫认为这个裁缝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样,而且善于把握对象的特点,从中悟出"短长之理"来。
成语典故14典源出处
南朝宋·檀道鸾 《续晋阳秋》:“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南朝梁 ·萧统 《陶渊明传》、《宋书 · 隐逸传》、《南史 ·隐逸传》亦载。陶潜 《饮酒》诗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释义用法
陶潜字渊明 (一说名渊明,字元亮),他曾因无酒,而坐于宅边菊丛中,采摘菊花,正逢刺史王弘派人送酒至,于是马上饮起来。后用此典表现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亦用来咏菊。
用典形式
【东篱】 宋·京镗:“谁会得心驰北阙,兴寄东篱?”宋·张炎:“采摘无多,一笑竟日忘归。从教护香径小,似东山还似东篱。”清 ·侯方域:“无心凭短棹,日暮过东篱。”
【晋菊】 宋·张炎:“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
【陶篱】 宋·钱惟演:“撷芳多楚 泽,得地胜陶篱。”
【东篱菊】 唐·杜牧:“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宋·刘克庄:“节序催人,东篱把菊,西风吹帽。”
【陶令菊】 唐·温庭筠:“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
【陶潜菊】 唐·杜甫:“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菊花期】 宋·辛弃疾:“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
【菊姓陶】 唐·孟郊:“清诗即名朓,金菊亦姓陶。”
【渊明菊】 宋·辛弃疾:“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
【彭泽菊】 明 ·刘基:“篱下旧存彭泽菊,林间新长首阳薇。”
【篱菊老】 清·傅山:“悠然篱菊老,可不咏荆卿。”
【东篱把酒】 宋·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陶令】 宋·范成大:“落英楚累手,东篱陶令家。”宋·朱翌:“旧日东篱陶令,此窗正卧羲皇。”
【黄花东篱】 宋·范成大:“乌帽不辞欹短发,黄花终是欠东篱。”
【菊无元亮】 元·张养浩:“诗有少陵难著语,菊无元亮不成秋。”
【把菊见南山】 元 ·耶律楚材:“悠然把菊见南山,畅饮东篱醉重九。”
【陶令篱边色】 唐·李商隐:“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成语典故15【成语】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u mo
【解释】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谓舍弃农耕,从事工商。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南辕北辙
【反义词】追本求源、追根寻源
【出处】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2、《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一岁十万人不耕……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钱。3、《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后汉书;臧宫传》: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4.文言文《赵威后问齐使》: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典故】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使者带来的)书信还没有打开,赵威后对使者说:今年的收成还好吧?百姓没有忧患吧?(你们的)大王身体还好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