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5-03-31 11:25:55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开始读《呼兰河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一点儿情感都没有?为什么除祖父外,人们都是那么地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不但不认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可耻,不同情收到伤害的人,反而会像看戏一样叫好,或是哈哈大笑?这些场面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我的心,又仿佛将我置于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冻得阵阵颤抖。

我一直相信,人都是有请的,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论生存多么艰难。若不是那一份情,奥茨怎会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而选择走向暴风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怎会数十年如一日地顶着重重压力奔走于城乡间,只为不辜负老信客的嘱托?于是,我不敢相信,呼兰河的人们,怎么这般自私无情。是的,极端的自私无情——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可书中的人,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亲娘也只撇一句:"这都是你的命!"

看到后面,我渐渐明白,自私和无情,原来都是一个表象。自私源于资源匮乏,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

我们都是凡人,在资源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兰河的资源有多匮乏?"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为什么很"平凡",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们连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又如何去顾及他人呢?

再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这将是多么无聊、空虚的一生啊!呼兰河的人们只有一个目标:活着。纵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只有一个继续平静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几场,到头来还是要面对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这样活着。看起来他们活得有意义("为了吃饭穿衣"),可事实应该是,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啊!于是,我们从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他们一定是想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许是被他们思索过无数遍的结果!可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么样呢?况且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于是他们发现,与其纠缠于这个问题,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办法赚钱!这样活着,当然会极度空虚——这和等死有什么区别?则这种极度的空虚下,人们的"娱乐"就显得残酷而又苦涩。一是拿别人的不幸取乐,小说中的说法就是"说长道短";二是迷信。每天生活在说长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么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也许,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当时的社会面临的是愚昧迷信,现今的社会面临的是现代的升级过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学添加剂的掩护,为了高额的利润不择手段,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美国欧盟借着保护人民的旗帜,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国家俘虏成自己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缺少正义,连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现在是因为发达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复杂险恶,处处都是别人为你挖好的现成的陷阱,等待你为他当做替罪羊,这样的社会景象若是给萧红看到怎会不更感悲凉?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又会更深吧……

面对这个社会曾经的和现在的无奈,我们有时候除了扼腕叹息,别无所能。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是个小城,它伫立在寒冷的东北大地上。那里有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还有小胡同,那里有碾磨房、豆腐店、烧饼铺、粮栈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这看热闹、听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卫生但便宜的瘟猪肉。

呼兰河城有老爷庙、娘娘庙、跳大神、野台子戏等各种信仰风俗,十分热闹。呼兰河人在此生活,挣扎着、享受着、他们平凡、普通,他们麻木、不仁,他们冷漠、无知,他们对鬼神热情,对现实无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满院蒿草。那里有作者的后花园,有蝴蝶、蜻蜓、黄瓜、倭瓜她可以在后花园自己玩儿,也可以在那睡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那里有一位和蔼慈祥的老者,是祖父,个子很高,身体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抽着旱烟管,教她背诗,不许她吃过多的年糕,喜欢和这里的孩子们开玩笑。

小说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写,散文化的叙述,没有跌宕起伏,但依旧触动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凉的是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十几岁的姑娘,活泼开朗,却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烫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无力。

同样的人间悲剧还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脸焦黑焦黑,他的头顶雪白雪白。他无知、他无奈、他滑稽、他悲凉。他在呼兰河一无所有,他在呼兰河卑微的生活。

冯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 ……此处隐藏10145个字………祖父是和蔼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满童趣,像个孩子;祖父是通情达理的,在大家纷纷议论小团圆媳妇的不是时,他说小媳妇是个好孩子…祖父虽默默无闻,却不断激励着作者积极的一生。

小团圆媳妇太凄惨了!她是一个“笑呵呵”、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岁的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儿媳妇。天真、大方、率性的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封建传统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下,愚昧的婆婆为了“规矩出一个好人来”,从她一进家门就开始,打了她一个月。婆婆亲口对别人讲,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有时,吊梁上,皮带抽,打昏后用凉水浇醒;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把一个好好的人折磨病后,不给她看大夫,却听信周围的人,到处找偏方、请大仙、跳大神…就是这么一群人,一次次的从精神上、从身体上疯狂地折磨着团圆媳妇,却口口声声的说是为了她好。最终,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围留下了一群“热心”的、冷漠的看客…

这一切,该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干的出来啊?这是一件多么凄惨的事啊!这是一群多么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殊不知,这些婆婆们,同样也是“照着几千年封建传统习惯而生活”的牺牲品!可以想象,这些屈服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会为自己的愚蠢、顽固而付出代价!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翻开封建历史书,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却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透过这本书,我分明看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狰狞面目,正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想想萧红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现在,我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繁荣文明的新社会感到光荣与荣幸!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积极乐观地建设新时代的文明!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我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着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我,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述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异常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那一章,看得让人透可是气来!和萧红同样大的一个女孩,也就12岁。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那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之后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可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谈到解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本该已经摒弃了愚昧,摒弃了毒害国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人们的愚昧与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样让人思考。发生在我身边的经历就足以说明问题。

我所生长的农村,人民无疑都是质朴的善良的,但他们仍然有摆脱不了的愚昧,遇到问题还是会找这种途径寻得解决。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灾难,这家人就会去请所谓的“阴阳仙”来家里吃饭,然后让他瞧瞧家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时这位“仙人”就会在这家宅基地和祖坟地转上一转。结果还真发现了问题:无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洼,需要用土垫一垫;或者你家门前这个树位置不对,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坟地边上少一根桩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烦事总是解决不了,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人就会建议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里一想,兴许去瞧瞧高人找找办法就真的解决了。于是带上礼物不辞辛苦赶去讨问,说明问题之后这位高人就会指点该怎么怎么做:无非也是你家谁谁谁什么时候不要出门要背星;或者你家闺女出嫁不要嫁到哪个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个方向烧几天纸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这之后,有灾难的那家好几年都没了灾难,有麻烦事的那家麻烦事也解决了,都风调雨顺了。这时乡亲之间都会相互传来传去,说哪个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厉害,对他赞不绝口,以后谁家要有什么事还去请。就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人们就会再建议主人要不换一个“仙人”再去看看,兴许你家问题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点。这时主人还是会照办,继续“求仙问道”。

如果这些还都是我听来的,那我亲眼所见的就更真实了。我所见的这种我到现在都找不到一个可以打出来的名字来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烦,就会找年长的长辈给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个孤魂野鬼了。我所亲历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给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谁谁谁了。奶奶清楚了来由,就开始去厨房忙起来。只见她找来一个碗,倒上半碗凉水,用两根筷子在碗上摆一个十字,然后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线系上的小土块,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后开始用手边晃土块边问话。一问:“他家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是不是碰到了你谁谁谁?是的话土块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个小鬼搞的鬼,就会先骂上几句,然后二问:“你是不是缺钱花了?是的话土块就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就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问题所在,然后夜晚几点在哪个方向给这个小鬼送点纸钱就行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