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时间:2025-03-31 11:26:07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教案1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 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

(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荷塘月色》,比较喜欢哪一篇?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语言鉴赏:

(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

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

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荷塘月色》作比较,并写出比较心得,分小组进行交流。

荷塘月色教案2

第二课时

重点:

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

2、品味华美的技法

内容:

1、 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

2、 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 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

a、 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

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

黑影——鬼(黑,不可捉摸)

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

b、 灵动的词语:

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

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

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

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

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

课外小引: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

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

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

树色——烟雾(迷茫、朦胧);

丰姿——美好姿态;

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

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

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总结:这就是荷塘的四周,让今晚的荷塘有一个恬静的幕布。

4、 朗读课文。

5、 总结:文章用三个自然段来写荷塘,荷塘的确是幽僻的,恬淡的,静美的。在这里作者求得了一时宁静,暂时得到了洒脱。

6、 作业:

1) 流连荷塘的过程,又浮想到什么?

2) 整理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荷塘月色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 ……此处隐藏38773个字……的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说《荷塘月色》树立了现代散文的终极典范。今天我们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来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行踪、情感)

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结构美

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回到家

“第一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第九节,——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强调圆形结构

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情感美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又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颇不宁静,独处求静,暂得宁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走出宁静

三、重点赏析,以景解情(荷塘、月色)

观赏一下给朱自清先生带来片刻宁静的荷塘月色。语言美意境美

欣赏散文实际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一般包括这样的几个步骤。朗读、感受、品味、评论。

第一步:涵泳美读,感受音乐美。大家潜沉到作品深处,

情随声出,声情并茂,通过对读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领会作品蕴藉的美和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联想想象,感受绘画美。色彩、形状、高低远近都在你的脑海中出现。

自由朗读,个别读,听,再读。

感受它如小夜曲般宁静优美。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朗读。

哪位同学能为我读一下。

听听名家的示范,闭上眼睛想象。

再读。

第二步,

感受之后,我们进一步的赏析。

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景色或者几句话赏析。

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1分)

这些句子动用叠字的手法来描写叶子(1分),“田田”突出叶子的绵远不绝,“层层”强调叶子堆叠的情状,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广而多的特点,(1分)且音韵整齐、和谐、舒缓,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作者喜爱之情。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句话动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形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白花拟人化,赋予白花人的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的荷花娇小玲珑、柔美的特点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句话连用三个比喻,将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且多角度地突出了荷花在月光下晶莹明亮、闪亮繁多、干净、水灵的特点,倾注了作者对荷花的喜悦之情,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博喻:用多个喻体来描写同一对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子动用了通感、比喻的手法写荷香,用听觉描写嗅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捉摸不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月光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是“流泻”“流动”的意思(1分)作者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直泻而下(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一泻无余、流动、轻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1分)。“照”为“照射”的意思,意思直白,范围狭窄,呆板没有动感,不能与“流水”相照应。(1分)

雾叶花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笼-盖罩蒙遮”(3分)“浮”有“漂浮、悬浮”的意思(1分),写出了雾的薄、轻和朦胧地悬浮在荷塘上方不太高的地方,与“轻纱”一样的青雾的意境相合(1分)。“升”字显得雾似乎正在升空而去,动势太大,速度太快,不合情境,没有轻柔之美感。(1分)写出了雾的轻、薄、透、朦胧(1分),正合“轻纱”的比喻。 “笼”字有“轻轻环抱”的意思(1分),“盖、罩、蒙、遮”都显得过于密实、厚重。(1分)

酣眠指天上没有云遮挡,明月朗照,满月的状态

小睡月光被淡淡的云笼罩着,不能朗照的状态。

泻——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光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用通感手法写光与影,用听觉描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光与影内在的和谐、幽美的特点,写出了月光的温和,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作者动用比喻手法,把光与影的协调比喻为名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光与影的和谐优美。

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1分)

小结:语言美修辞美、炼字美、叠词美

意境美素雅朦胧静美

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

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

四、探究不平静(论世、知人)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也只给了朱自清先生片刻的宁静。究竟因何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呢。

论世

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1927年7月。

先来看看他写于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究竟什么让他心乱如麻呢?

1927年7月,蒋先生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知人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诗人、散文家、学者

4、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1948年8月12日因胃病辞世,倒在蒋家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自立自强自爱自重

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荷塘月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