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察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察水》教学反思1周二上《观察一瓶水》,周一下午年级通知发布学习建议。同学们好,为了让同学们上课前准备地更充分,做如下建议:
一、科学学习内容:
1.课题《观察一瓶水》
2.准备本节课所需器材:
(1)半瓶水(透明瓶子装)、半瓶洗发液(透明瓶子装)、小碗1个、小木块2个、透明杯子1个
(2)科学记录本(上节课已经使用过)、铅笔、橡皮。
温馨提示:疫情期间请勿特意出门购买实验材料。
二、孩子们的学习方向
1.水有许多特征,如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等。
2.发现水和洗发液会流动,与木块相比,它们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3.学生能用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形状不固定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三、学生反馈情况
从学生反馈来看,(因为清除空间,照片忘记保存了。)整体实验效果不错,不过出现个别操作问题,和实验材质的差异,在附加活动中,比赛水,洗发露,油的速度,孩子们出现不同情况,因为分享在班级群里,有个别孩子得出不同的结果,就会有些焦虑,因为考虑到多种特殊因素,我最终采取在家长的陪同下鼓励孩子继续操作实验,以多次操作实验后的结果为准,慢慢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精神以及敢用自己的实验结果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对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重要,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同就不敢发声,学会自己找方法解决问题。
《观察水》教学反思2《观察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在这次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的想法: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定位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知器官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辨别清晰各种器官对物体观察产生的结果。现对这次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得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上来寻找水、教师指导认识水的特征,明确了身体各种器官观察产生的结果的描述。通过对水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等),来归纳认识物体的一般方法。即: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等。通过分析学生活动前后对水的性质的描述(教学活动前有的学生提到水是白色的,还有容易把透明的和白色两个性质混淆理解的原有认知经验)让学生明确眼睛是我们视觉器官,能帮助我们认识到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能嗅出物体的气味;舌头是味觉器官,能尝出物体的味道等。
2、教学中师生互动融洽,学生探究兴趣、欲望持久。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理解,同时让其他同学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找出同学发言的不妥和需要补充的内容,教师确实保护好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轻易下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在活动分析、总结中的自己的正确认识。
二、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科学活动。
科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学生在科学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科学有规律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三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好奇心比较强烈和积极,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完整、高度不够,教学设计没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去。
具体体现在:在让每一个小组到讲台前面来找水的过程中,教师没能照顾到台下更多的学生都只能进行等待,在压抑着自己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就让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充分应用自身感知手段认识事物特征的过程就显得“苍白”、“消瘦”。
因此,在以后教学预期学习目标定位上要有足够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选择更优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科学能力。
2、教学内容偏少,活动主题不足以使学生全面认识水的基本性质。本课内容除了包括学习认识物体的一般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等),还应该包含对水的流动性、没有固定形状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但是在此次教学设计中没有涉及到关于水的流动性的内容和活动,就显得这节课不够丰富。
因此日后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探究如何去完善课堂,让学生感知更多的科学。
《观察水》教学反思3今天上午,市公开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我校举办,次此活动我也承担了一节展示课任务。在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试教、修改教案、定稿、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感受颇深。
1、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第一稿教案在实验记录环节中我充分考虑了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和实验活动的自主性,在过程中充分放手。但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而这一课又是他们第一次在课堂上动手做实验,兴奋之情可想而知。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简单的几个词他们要写很长时间,甚至记录表上的小组成员签名也要花上几分钟。要命的是一人在记录,其他三个学生就在旁边看着、等着。看着他们优哉游哉,我在旁边只能干着急。课后,针对这个现象,我采取了三项措施:一、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实验纪律的教育,明确各项实验要求;二、引入评价机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各个小组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质量高且速度快的,当堂在记录表上打上一颗星,课后再记载在汇总表格上,学期结束后进行总结评比。三、记录表上的小组成员签名可在上课前就由组长签上,以节省课上时间。此举果然有效,在展示课上,各小组根据实验要求抓紧时间实验,得到星的小组喜气洋洋,也激励了其他小组,再也没有出现“磨洋工”的现象。
2、教学设计要走“进”教材。刚开始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安排,特别是实验内容我没能很好的把握。例如比较观察部分。一开始我把这作为教学重点之一,即让学生掌握新的比较观察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这是一种新的方法。后来和同事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渐渐发觉,本课只要初步让学生学习比较观察的方法,在通过水和果汁、牛奶的比较中进一步了解水的特点。这里有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比较观察的目的还是了解水的特点,不能喧宾夺主;二是在比较过程中其实运用的还是前面的感官观察的方法,严格来说,这里的比较观察不是一种新的方法。由此我调整了思路,即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感官观察水、牛奶和果汁,找出它们的区别。这样设计就体现了教材的安排意图,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层次性。
3、教学设计以“简约”为宜。就拿导入来说,第一稿我以小篆的“水”字导入,然后让学生说说古人为何这样造字,这个字和水的联系,再提出我们要向古人学习,通过观察水发现水的秘密。上后感觉太烦琐,最后就定为以小篆“水”导入,学生说出是“水”字,教师直接 ……此处隐藏8348个字……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没有体现情感目标,可以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我们节约爱护。
《观察水》教学反思13这是一节观察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特征,教学难点是认识水无固定形状。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响而分心,根据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可以在汇报前,先让学生坐好,对于先坐好的同学给予鼓励。结合一年级语文课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说完整话,所以在汇报时我注重让学生说完整话,多鼓励学生使用“我发现”这样的说法,使学生在发言之初就亮明观点,是同意、不同意还是补充前面同学的观点,从而养成习惯,规范用语。
2.分工合作,有序进行。
科学课是一门动手实践的课程,需要互相配合,这就意味着在一年级要上好一节科学课,难度更大,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序的开展活动,我安排由两人一组开展观察活动,并指定好每组的小组长,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课堂“乱”的现象,也可以确保器材的分发和回收有序地进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可以加强同桌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识。
3.明确目的,观察到位。
一年级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要明确任务和目标,所以老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可以直接问学生:“水有没有颜色?水有没有味道?谁有没有气味?”相信学生当观察的任务明确后,带着问题去观察,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一系列实验过程,最终有效地总结出水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水的特征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学生的回答,激励的手段较少。
(2)对学生的生成问题引导不到位,可以多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可以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在不断的减少,从而激发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水是珍贵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观察水》教学反思14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
《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 ,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但是学生对于水到底满到什么程度,还是没有准确概念,就需要教师每个组快速巡查把关,这样能减少实验误差。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水溢出来不能用餐巾纸,要用抹布擦干净,渗透环保意识。
毛细现象实验中,个别组认为包装纸壳没有毛细现象,我马上让她重做一遍实验,再次观察现象。体现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总之,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
《观察水》教学反思15在教学中,我根据以前的教学实践,在设计教学程序上,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将教本内容顺序作了部分调整。让学生在掌握常用的观察方法后,参与寻找水的教学过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教材安排首先让学生从四杯物体中找到水,学生在不了解方法的前提下去找,是不利于学生操作的,学生操作时也是无序的,只有将观察认识物体的常用方法交给学生,那学生操作就非常容易,观察也更有序。
2、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在开课前,我准备了一瓶纯净水,4个塑料袋,一个透明的,三个是黑色的不透明,分别装有4瓶液体(水、醋、牛奶、糖水)、不同形状的容器、运水工具(桶、水管),让学生观察,说出里面有什么?让学生产生好奇心,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分别打开这4个塑料袋。
3、利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当学生知道什么是液体后,学生举例说出了许多液体物体,当学生在回答生活中如何运用运水工具时,学生举出了不同运水工具在不同场合的运用。
4、通过实验,将水从塑料袋中流出,将水倒入不同的容器,将水“倒来倒去”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观察,将学生原有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了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学生概括出“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从而将零星认识发展到概念水平。
5、让学生通过欣赏教学VCD中“欣赏美丽的水”“生命离不开水”片断,让学生体会到水的自然之美,从而教育学生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
6、本课的运水比赛内容,在本节课中没作安排,在下节课再举行。我想开展比赛,让学生知道如何参加,用什么工具适合,有哪些规则这很重要。路远路近、用水多与少与用什么运水工具有关联,本节课完成了这部分教学。组织小组合作——运水比赛,需要准备、需要场地、更需要时间,这在教室内是无法展开的,只能安排在室外进行,四十分钟的时间对于本课是不够的。
总体来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农村小学实验课开展的不多,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只顾闻、尝等过程,但不能将结果填在“记录表”上;部分内容感到好奇,只顾一人操作,合作精神不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