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31 11:27:23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

一、分子运动的活动探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课本50页“图3-8”所示,有关分子运动活动探究的解释性描述中,只能提及:氨分子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而不能盲目扩展成如此的设问:什么粒子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因为众所周知,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粒子是氢氧根离子(OH-),而决不会是氨分子(NH3)。然而,就当前学生有限的知识而言,是极容易形成“氨分子使酚酞溶液变红”的错误推论。所以,这里是一个教学难点,难就难在目前无法让学生简易认清问题所在!因此,在教学引导上只能采取不深化的回避策略。

将来,当学到“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相关内容时,再提出这一问题,那时就不失为一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题目。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其它实验

1.在细长玻璃(或透明的塑料)容器中,先注入一半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再小心的注入一半清水,静置,观察两种液体相互扩散的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2.在大烧杯内,罩着盛有浓氨水的小烧杯和若干细铁丝上沾有酚酞试剂的棉花团,观察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用试管装着滴有数滴且不连续的酚酞液滴的滤纸条,试管口塞上棉花,棉花上滴有浓氨水,观察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着;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另外,还可讨论当实验中出现无现象时,分析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所涉及。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初三学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于是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证实分子的存在: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们人类用肉眼看不见,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为了说明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具体的数字感觉枯燥,效果差。通过多媒体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分子自我介绍,这样学生兴趣高,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

3、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分子和原子这么小是静止的还是不断运动的,通过探究实验的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发现A烧杯中液体变红,这种好奇现象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借助多媒体模拟氨分子运动扩散过程,展现宏观现象的微观过程,使“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4、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和原子除了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为了让学生清晰的明确这一点,我安排了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安排了动画,生动形象的动画,有利于学生理解分子的间隔。

5、总结拓展、回归生活

至此,有关“分子小、分子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此时又我借助多媒体动画,将分子的运动、分子的间隔的性质,进行拓展,让学生知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会加快,分子间的间隔也会加大。随后我投影一些生活常见现象的图片时,引发学生思考,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六、课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是微观世界的粒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学起来枯燥、学生吃不透、难点难突破,本节课,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动画模拟,帮助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分子和原子》的复习课,所以目标要符合复习课的目标。将新授课时的‘知道’改为‘复习’更好。在知识梳理时大胆的选用新的例子,这样可以改变复习课的枯燥乏味。教师能不说的就不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能更多的暴露问题,达到复习的目的。在本课的复习中我说的比较多,一方面是学生不说,我觉得是他们不会必须说;一方面是怕学生说的不好,不放心。

我在解释分子的体积小的时候引用了一个物理长度单位‘光年’,可是我却将它当做时间来引用。我事后非常惭愧,甚至是无地自容。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又教了两年来的物理,还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深感对不起教过我的老师,在这里我郑重的说声:对不起!

我的习题处理的也不是很好,应该向校长说的那样,把固定的题型放在固定的知识点下面来练习。还应该大致统计一下做对的同学有多少,特别是做错的,错在哪了?全都做对的习题就没必要在讲了,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做后面的实验探究 ……此处隐藏5642个字……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l水和25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董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董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2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并且制作了课件动画。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几个演示实验都以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有学生操作。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比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

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3

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酚酞与浓氨水反应的实验,我不是像以前先讲“氨水有挥发性,酚酞有遇氨水能变红的性质”,然后在做实验,从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而是以“小魔术”的形式进行导课:先展示两瓶无色液体,然后各倒入两个烧杯中,在用大烧杯把它们罩住,过一会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无色液体变为红色。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的结论,在进一步研究这种粒子的性质。

在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时,用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学生做完演示实验后,我没有像以前上课时直接问“为什么混合后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而是故意很严肃地说:“刚才做实验时谁偷着喝酒了?”他们当然没喝,也就不会承认了,这是我再说:“谁能做一回福尔摩斯,把这个案子给破了?”这样就引起了全部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明显比以前好,而且对这个实验印象深刻。另外,我并没有做类似“小米和黄豆混合”的实验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因为根据以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做完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后,学生虽然看不见分子,但也能够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个性质,也会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分子的这条性质;反而是做了上述那样的实验后,给学生造成误导。因为他们对亲眼看见的事实印象深刻,在举分子之间有间隔的例子时,一部分学生就把它当做正确答案。

在比较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类物质的分子间间隔时,我又补充了“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注射器实验),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但是从分子的角度去分析混合物和纯净物时,我只是让学生口答,而没有画图,如果用图示或磁扣的方式表示,我想效果要比口答好多了。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4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5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