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31 11:27:56
《赠汪伦》教学反思

《赠汪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赠汪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汪伦》教学反思1

现在不少教师关注的焦点仍仅是“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抱着“理性的心态”运用“科学的方法”,把课文在学生面前肢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依靠语言文字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审美感受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赠汪伦》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将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内心体验带入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人生,释放自己的灵性和悟性。

一、自主探究

本节课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成了“先学后讲”。通过自学、交流,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如: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经过自学探究,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现力,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扎扎实实,层层推进

“自主探究—自读感悟—悟情升华。”体现了以理解为基础,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读能力提高的理念。读的训练层次清楚,形式各样,在读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升华体验,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标。

三、实践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上课伊始,激情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中感悟,悟情升华。“换关联词翻译诗句”,“出版学生的名人名言”等活动都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挥创造的潜能,将语言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从而迸发出情感火花。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读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时提高的不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是整体的语言素质的提高。整个课堂教学都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正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打开思维的天窗,展开感情的双翼,才有了精彩纷呈的名人名言创编。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疑乃思之源”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便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主体地位悄然增强。

由“忽闻”而引发的问题:李白与汪伦感情如此深厚,李白要走了,汪伦为什么没去送行呢?这个高质量的问题如巨石入江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老师的抛砖引玉打破了课堂的沉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有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妙语连珠。

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如:学生感情朗读时,如多给大家参与评价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理解会更深刻。另外还应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学生的整体感悟、表达等能力会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把评价的自由还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

《赠汪伦》教学反思2

今天讲了《赠汪伦》这首诗,这首诗怎样让学生感兴趣的去学呢?我反复钻研教材,最后决定从讲故事入手。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请看老师写的这句话,老师讲的故事和这句话关系密切“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刚看到这句话,学生很不理解,问: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说:谁能猜一猜这句话的意思呢?有一个学生试着说了说:桃花很多,种桃花的地大,酒店也很多,有上万家。,我接说:这个孩子这回解释,等老师讲完故事,你们看看汪伦是怎样解释这句话的?

讲完故事后,大家笑了起来,我问:汪伦是怎样解释的?学生说:他解释的是十里外有一棵桃树,有一个家姓万的开酒店。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明白了李白为什么去汪伦那里,为什么赠给汪伦这首诗。

通过刚才的讲故事,学生学这首诗更轻松了,学得更透彻了。

《赠汪伦》教学反思3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诗句的意思,现在请大家分小组根据诗意,练习表演一段“汪伦送别李白”的小品。

学生分小组构思、设计、表演。

师:哪位“李白”和“汪伦”愿意上台表演?请大家认真看他们表演,等会指出他们哪些语言、动作。表情表演得好,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表演得不好,为什么?

(两生表演)

生:我觉得马腾扮演的汪伦喊“李白,等等我,我来送你了”不对,李白应该是听到汪伦的歌声才看见汪伦的。

生:我认为马腾和韦伦一个站在船上,一个在岸边,抱拳说:“多多保重”这句台词用的好。

(很多同学点头笑)

生:从图上看,李白是个大官,他不可能像韦伦表演的那样──自己划船,他应该喊:“船夫,开船!”

(生大笑)

生:(抢说)还有,船应该还没有离开岸边。诗中说的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意思是说“李白坐上船刚准备走,忽然听见汪伦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表演时李白应先喊“船夫,开船”,听到汪伦的歌声后,又对船夫说“等一等”。

(生笑)

生:我喜欢韦伦最后看着马腾说:“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啊!”

生:李白是有胡子的,最好韦伦便用手做捋胡子的动作,边说:“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啊!”我从电视上看到古代诗人吟诗时最常用的就是这个动作。

(很多学生摇头、晃脑,捋胡须,吟诗)

生:郑老师,我们不知道汪伦应唱什么歌。

师:这确实是我们要思考的……

师:同学们为了完善这个小品,提了很多好的建议,现在仍按小组排练,剧中汪伦唱什么歌依靠集体智慧来编,可以各不相同。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再演出的小品,希望人物的语言、动作符合人物个性,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做到吗?

生:(大声)能!

……

【反思】

这个教学案例,通过小品表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左脑、右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既重视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从最大程度上挖掘了学生大脑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学生互以评价,使个人的智慧变成了集体的智慧,在互以评价中思维相互撞击,心灵相互沟通,情感相互交融,共同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堂成为虚拟的古时送别之地,学生的人格也由此得到升华。

《赠汪伦》教学反思4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颂送别诗。这节课我的设计把教与学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

一、故事导入,理解悟情。

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 ……此处隐藏7620个字……国古代诗词中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__________"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___________"含蓄的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行为有行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而高适在《董大别》中用"______________"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____________"寄语远方朋友,表达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信同学们也曾经历与老师、同学、亲戚、好友分别,心中不免依依不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这些送别诗中摘录你最喜欢古诗或名句送给你的老师、同学、亲戚、好友,也可以自己仿写一首送别诗送给他。

《赠汪伦》教学反思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北京资料,在可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望论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赠汪伦》教学反思12

《赠汪伦》诗中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判别场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谊将两位诗人一线牵。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我想我的学生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孩子们在读诗时,也许,会被这份千古绝唱的友谊所感动。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但也许也会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是啊!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于李白汪伦友谊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那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送别”这个主题上,找准一个切入点,情感是本课的关键。

《赠汪伦》教学反思13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古诗教学新景观”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1、自主搜集,学会处理信息。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课中交流资料,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搜集资料信息、辨别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2、学法指导,拓展课堂容量。

在导学《赠汪伦》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读悟法”,让学生在“初读、细读、熟读”中“理解、感悟、体味”,确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在学习《赠汪伦》之后,我又大胆超越教材,实施“学一带一”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另一首新诗,大大地增加课堂的容量,拓展学习古诗的视野和空间。这正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3、自选作业,发挥个性潜能。

教师出示四项课外作业让同学自由选择,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空间。

当然,在尝试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样的困惑,将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断探讨的话题。

《赠汪伦》教学反思14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全诗明白如话,质朴无华,虽只有四句,却突出了两个人深长的情谊,又没有分离的感伤。

全诗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当讲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时候,我说:“桃花潭里的水有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看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回答非常积极。

有的说:“他们两个的感情真深啊!我想他们一定是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的说:“如果我的朋友离开了,我也会送他,并永远都记着他!”

有的说:“真羡慕他们有这么好的朋友,我也想有这样的朋友。”

还有的说:“我也想有这样的朋友,在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对待朋友,不因为一些小事儿和他闹别扭,他要是生气,我就让一步,哄好他!”

......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想法,气氛很热烈,在他们的话中,我体会到了他们对“友爱、宽容、真诚”的感受,虽然他们不能用准确的词汇表达出来,但他们的话语里深深的包含着对友情的理解。

我对他们说:“好朋友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比金钱还要珍贵,有一个好朋友,你会快乐一辈子。好朋友是用心换来的,真心的对待每一个朋友,你会收获很多东西,希望你们走的每一步都有好朋友相伴!”

看着孩子们若有所悟的表情,我拥有了一种收获叫快乐!

《赠汪伦》教学反思15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目标无一落实,上的很混乱。

这节课我想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将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内心体验带入学习过程中,希望孩子们读中感悟,读中识字。

我在这节课中实施的不好,首先,朗读的形式单一,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能激发起孩子学习欲望。其次,在教学生字中,采用词句结合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基础上再理解句子,让孩子在读诗的时候不再迷茫,易于体会诗中意境,可却没有识字具体,朗读指导到位,感觉就是认字认一半,读书没读明白。再次,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讲课很随意,没有层次,让人感觉不出顺序。最后,有孩子在课堂上睡着,是课堂没有吸引力,趣味性要思考一下了。

从这节课看,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下:

1、 上课不严肃,学生纪律差,乱说话现象严重。

2、 教师个人需加强备课力度。

反省自己的课堂让自己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工作不是全部,可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告戒自己长点心吧!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理由了,在其位,谋其政,就得做好所有的工作。

《《赠汪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