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31 11:29:45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

以前上高中时最讨厌学习文言文,琐碎的知识点,枯燥的翻译,每当学习古文总是昏昏欲睡。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很担心,害怕我的学生像我一样抵触文言文的学习,害怕我的课堂沉闷枯燥,让他们提不起精神……

第一节课上过感觉学生兴趣还挺高的,因为没有涉及到课文的讲解,首先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学习文言文?纲举目张,知道古文的重要性了,会从思想上重视学习。在讲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时告诉同学千万不要把“谷梁传”记成“母羊传”,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一笑一下就记牢了!问他们“四书”“五经”时,因为他们能回答出来,感觉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多,积极性非常高。

学生都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爱“显摆”,这也是学生的可爱之处,我们做学生时不是一样热衷于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吗?老师的赞同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动力。

在接下来分析课文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他们分角色朗诵课文,读出人物情感,看哪一组读的好。有了竞争,就有动力,同学们朗诵的非常棒。

字词,句式,语法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为了既能掌握知识,又不至于枯燥乏味,我让学生找重点字词,其他学生补充,然后翻译。每天作业就是句句对应翻译课文,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第二天上课时,让同学到黑板上翻译重点句子,按着高考翻译标准改分,学生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翻译需严谨,如何翻译。通过这样的规范训练,学生们对古文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反思:在讲课过程中,特别是字词、句式、翻译这一块,有时课堂还是沉闷,苦恼啊!我还是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完美的驾于课堂,有时感觉课堂气氛沉闷了,采取的措施还是不得力,这也是我最最最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在学习文言文时,如何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不枯燥乏味,一直困扰着我,虽然这次进行了一些尝试,但这篇文章比较短,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时,这种方法还适用吗?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接下来的《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都是比较长的文言文,我该如何把握呢?故事性比较强的段落,让学生分角色读好呢,还是改编成课本剧好呢?改编的话时间够吗?字词、句式、翻译怎么能让学生不费力,并且非常有兴趣的积极主动的学呢?把重点句子写黑板上,然后找学生翻译还是要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不了解,怎么读?怎么演?会把握不到位的,还是就让他们读,让他们演,然后与课文比照,让学生找出和课文有出入的地方,这样比较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2

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中,我既为高一(3)班62名学生的全员参与、讨论激烈、勇于回答而欣喜,也为自己设计课堂的不足和讲课时的紧张而遗憾。结合上课实践,我想谈谈教学中的“足”与“不足”。“足”主要有四方面:

一。 语文课堂是有温度的

课堂是有温度的。教师要用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入,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语言环境,以唤醒学生、感染学生。因此,在讲课伊始,我采用了干净利落的激情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过的“说客”形象,自然过渡到能言善辩的主人公“烛之武”,以启发学生高效地进入文本。

二。 走进书声琅琅的课堂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语感的,也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也是审美的。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考察。因此,本节课共设计了4次朗读,刚刚接触文本的朗读;分析完之后的朗读;扩展提升的朗读,以及最后的自我朗读。

三。 走进活动充分的课堂

1.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实践者和承担者。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充分,是新课堂教学生命力之所在。在我校“1121”高效课堂模式的倡导下,我设计了一组讨论活动,共4个问题,10分钟。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巡视、督查、点拨,以期全员参与,并让他们有共识,有碰撞,有质疑。

2.充分地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上课之前,我在给学生说学校领导要听我们班的公开课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大家相信我,我也会相信大家”。这群可爱的孩子,在课堂的表现——朗读时声音的洪亮、下课后送给我的掌声,让我惊讶之余,也让我感动。

四。走进拓展提升的课堂

语文课堂呼唤深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窦桂梅老师曾说过:“教师须用勤勉作桨,用书籍作舟,用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在温度和广度中向着语文课堂的深处漫溯——最终让课堂、让师生共同拥有的,一定是高度”。在让学生畅所欲言“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后,紧接着又展示了名家点评,以期学生通过诵读,更深刻地理解烛之武游说时的“不卑不亢”、“委婉含蓄”和“步步深入”。

“不足”之处主要有五方面:

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高效性,我将学生按照座位划分了A/B/C三层。现在细想,竟有“三六九等”之感,没有完全、高度地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要高度地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二。课堂掌控能力不够。前面几个环节进行地非常顺利,到最后,时间多出2-3分钟,我只是让学生进行“没有要求、没有目的”的自读,以致声音稀落,效果不是很好。

三。板书不清晰,不条理。板书是文本的线索,也是学生梳理知识、掌握知识的脉络。课前,需要对板书精心设计。而这一块,恰恰是我所忽视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字迹不够艺术,也就称不上“美的享受”。

四。课堂上对“言”落实地不够全面。“言”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石,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等都要面面俱到,不可只讲“学生之不会”。

五。文章切入点不够灵活。整堂课以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为主线,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秦伯心理活动的揣摩。全国优秀教师王君在《十年岂能磨一剑》中写道:大片《英雄》中论剑道最高的境界不是剑在手中、剑在心中,也不是人剑合一,而是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最好的教法是教无定法。以任何一个切入点进入文本,都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每一篇课文都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而个人所得却不尽相同。我将竭尽全力,力求每节语文课堂都能关注每一双期待的眼神,都能陪伴学生们度过一段享受知识的愉悦时光!而要达到这一境界,离不开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教师理念的进步,教师自我砥砺的成功。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虽然退居幕后,选择适时现身,但是在课外备课中,教师绝对是一个主动者,是一个积极建构与科学预设的人。它需要教师时时充电,时时反思,时时进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此处隐藏16208个字……本明白;其次,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点概念模糊,所以在开始归纳知识点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第三,在谈启发时,学生开始时也有些茫然,有些不知从何入手,后经引导才明白。这些都说明面对新的学生,必须作好学生的情况了解,在备课中切实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5

1978年吕淑湘先生发文《人民日报》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转眼近四十年过去,语文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人们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今天,活跃在不同教学岗位的语文工作者似乎掀起新一轮高效课堂的改革,致力争取语文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不揣浅陋,本人不妨从自己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上,谈谈自己对高效课堂的一些体会。

要精讲忌泛讲

80年代语文教学提出了“精讲多练”的响亮口号,时至今日不少执教者精讲不起来,反而泛讲成风,单位时间利用率低,其突出表现仍然是“目标定不明,重点不突出,难点攻不破。”目标制约重点,重点完成目标。一些人讲《烛》文,不是在重点上用力气,而是泛讲《春秋三传》,婉曲写法,甚或列表三传异同,婉曲例解,还有的大讲特讲“以其无礼且贰于晋”和晋惠公“朝济而夕设版焉”的历史史实,看似洋洋洒洒,讲深讲透,实则枝繁叶茂,淹没主干,一叶障木,不见泰山。我们说,所讲的内容似乎也没有错,也是课文联系的内容,但是主要内容吗?是我们定的教学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吗?不可以少讲或不讲或以后讲吗?我觉得本文从文本价值、教学价值和阅读写作两个层面看,不妨将其重点放在“说退秦师”和命题作文上。重点找准了就纲举目张,这样孰轻孰重孰深孰浅,就分得出层次了,从全文比例看,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迫晋退兵就一般性讲了,再涉及到的“无礼”、“贰晋”、“朝济夕版”的史实就可略讲了,《春秋三传》的介绍和婉曲手法就可少讲或不讲了。即使是重点也不能泛讲,精讲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上。开始我对烛之武的说辞也囿于别人的看法,后来反复钻研觉得“四个角度”和一个“利弊得失”最为恰当,所谓“动之以情”不指哪几句话,而是情动于中,言为心声,融情于全部说辞中,至于“晓之以理”,整个说辞句句是理,这样抓住了文本的实质再以简要的分析。(见析书)

一、关于课文内容

1、秦晋围郑(开端)从地理位置说利得

2、临危受命(发展)从利益关系说

3、说退秦师(高潮)从历史事实说

4、迫晋退兵(结局)从发展趋势说弊失

且不去臃繁芜杂而显精萃精要进而“精讲”了吗?精讲且不就是高效了吗?

要合唱忌独唱

曾一度时期“三主理论”风刮语文教学战线,又一度时期大唱“自主、合作、互动”这都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吹入了一阵新风。我们说教师是主导,从组织教学、讲授教学而言,学生是主体,这是从学习知识、接受教化的对象而言,一堂课教师要动学生也要动,才叫双边活动。我们的教学方向是: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我们反对过去那种教师独霸讲台,一讲到底的“独唱”行为,我们倡导师生融融,动手动口动脑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合唱”形式。本课合唱形式一是:教学“临危受命”段既有学生的“分角色读”,也有教师的“范读”。合唱形式二是:写作上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也不乏老师的点拨“导写”。合唱形式三是:既留有“四段”“迫晋退兵”的自行翻译,三段“说退秦师”的默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的课堂作业,以及留有常用词、通假字和作文的课外作业,也有老师作业课上的排疑解难。这样分分合合,有分有合,才称得上师生“合唱”,这要有讲有练,有读有写,有说有评才不至于为“独唱”。合唱要人人参加,人人动起来,因此教师又要象指挥样善于调动学生领唱、轮唱、混声合唱、对唱,不千人一腔,该肯定的肯定,该褒扬的褒扬,该疏导的疏导,该纠错的纠错,魏书生老师课上得棒,其一在于他象一个高明的指挥家,千方百计调动起课堂中的学生兴高采烈、思维活跃地加入教与学的“大合唱”。人人大合唱,个个有所获,这且不是最好的高效课堂又是什么?

要形象忌抽象

讲课要形象忌抽象,抽象为讲不具体干巴巴,学生留不下印象,抽象为讲不清笼统模糊含混,学生形不成印象。现在一些教师讲课抽象化,突出表现一是蹈虚凌空,架空分析,二是缺少方法,语言苍白。好的老师讲解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好的老师一语中的,妙语解颐。《烛》文教学的形象性贯串在整个语文的讲解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一、字、词、句的讲解。课文中有对形声字“缒”的辨析,会意字“朝、从、亡”的分析,繁体字“厌”的把握,还有通假字的解说,对于常用词,如“亡、从、封、亡、鄙”,又用知识树、树形图的方式揭示本义、引申义的衍变和联系。讲文言虚词“之”和宾语前置句时,本课讲解时辅之以三个板书,一为“四角度一得失”的板书,增加了直观性。二为“写人记事四种”体式图,复杂化为简明。三为写作思维导图,变抽象为具体。三、比喻的运用。课中用了三个比喻,一是以天平讲利弊,二是以不同演员演不同戏比名词动用,三是以“卡轮置”比宾语提前。四是筷子点线形态比角度变换,均收到化抽象为形象的讲课效果。四、鲜活的语言讲解。课文中讲解中不仅使用了许多言简意明的成语,化用了形象鲜明的个别古诗词,还采用了贴近学生的贴近时代的新鲜用语,如“强强联合,联手出招,心灵鸡汤,突发事件、智残、脑障、脑壳还没进水,换位思考”等,使学生感到鲜活、亲切有味。试比较,讲课形象,深入浅出,生动通俗,老师一讲即懂,学生一听即明,这和那些满口概念,深奥抽象,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不得其要,一个问题别人讲一次两次学生欣然接受,学生能举一反三,你一个知识点讲一、二十遍学生还懵懂不明,你还报怨学生笨,你看教学效果上的高效与否且不泾渭分明吗?

要延伸忌单一

讲课要延伸忌单一,有人说:小学是旅游,中学是活动,高中是深刻。知识单一何见深刻?单一指学课文时只就课讲课,叮在一处,思维视野局限,所学知识死板不能活化。要延伸就要善于联系、扩展,也就是联系学过的知识,扩展未学的内容,讲课有联系才能开掘课文学习的深度,有扩展才能开拓课文学习的广度。我在《烛》文教学中一是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如讲“写人记事四种体式”时联讲学过的课文《羚羊木雕》、《散步》,还就所学二、三单元文章就写人记事四种基本式作以区别。二是注意扩展未学的内容。如在写作导学时,我不仅让学生联读、寻读已学篇目《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还让学生扩读《左传》中《宫之奇谏假道》、《秦晋殽之战》等文章,指导学生从正面例子分析烛之武、触龙、邹忌、宫之奇说辞的精妙、成功的原因,还从反面例子吸取蹇叔哭师的经验教训,由此使学生讲学内容变得丰富而不单一,多元而不单调,举一而能反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识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当然课文的讲解要有机联系,而不是信马由缰。试想想看,同样四五十平方课堂,同样45分钟单位时间内,你就课讲课,就文学文,人家联系有方,拓展有术,你漫天撒网,面面俱到,大讲名词术语,概念结论,人家主次分明,由博反约,驭繁于浅,深入浅出,所得异同,谁高效谁不高效,明眼人且不一见即明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