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31 11:29:57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

《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通过对嘎羧行动、神态的描写来突出它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中,我限定读书时间,读完后,马上进行交流: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我主要抓住重点文字进行研读。如:“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然后再让学生去读,学生悟得深刻,读得自然也就精彩。

在结尾的时候我出了一道填空题给学生们填,嘎羧是一头——的战象,是因为——。让学生自己回忆在她们心中的嘎羧是什么样的?升华感情,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嘎羧的形象。有的填善良,有的填勇敢,有的填忠诚,等等,通过这一填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后还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课文。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

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3

《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一、快速阅读,紧扣单元训练重点

《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篇幅很长,而它作为一篇动物小说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太遥远。要上好这堂课,绝非易事!我根据课文特点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却抓住几个重点片段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

二、读中感悟,尊重学生个性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手段。课堂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如指导朗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发出震耳欲聋”这一片段时,先齐读,然后指名读,并引导评价,学生也说评价得很好,指出读“欧——欧——”要大声,中间有破折号要延长,然后又根据评价朗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读出他们内心的感动,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功效。

三、品词析句,促进生本亲密对话。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对嘎羧行为、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那深情的笔触能感染每一位读者。而理解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在教学中紧扣本文的理解难点,从句入手,从词着眼,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四、引导想象,充分发散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其一大任务。在引导学生体会战象嘎羧来到打洛江畔这一段重点语句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嘎羧“久久凝望”它望到了什么?它可能想到了什么?它为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为什么“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让学生用上自己的语言描述当年的场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感受到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4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 ……此处隐藏9517个字……讲授时要注意品读句子的训练,多形式多话力度下去,想象、朗读、练笔等形式都可以,不能仅仅说只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就足够了,而是让学生通过读懂字词句,联系语境等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只有在充分感受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去感悟。所以《最后一头战象》在分析“重披象鞍”片段时只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没有真正地从文本自身的语言特点等去理解分析,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点让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魅力。

4.注意课堂调控。这次的教学是讲授《最后一头战象》第一课时,但是最后时间不够,内容没讲完而导致拖堂,所以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内容过多,缺乏一个临时调整,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整体把握好节奏,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时内容跨度比较大,所以在课堂的最后部分已经拖不动节奏了,学生也只会上的越来越没热情,可能会产生怠倦感。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和内容的合理分配,要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呈现出一种衔接意识,不能太过松散或者过于紧迫。

5.练好基本功。普通话和板书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普通话要发音标准,语音清晰,而板书要练好粉笔字,同时老师不能出现写错字的情况,因为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起着模范作用,所以老师写错字学生就可能自然而然地跟着写错,这样的影响是很不好的。《最后一头战象》在板书小标题的时候我写错了“垂”字,最下面一横应该是最短的,但是我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是在评课过程中其他老师指出来的,所以以后一定要练好基本功,做好模范作用。

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我全面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越早发现问题越早改正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3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故事情节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内容。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主要事件,体会嘎羧内心情感。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先教给学生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重回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用【配乐小练笔】的环节,使得学生感情得以升华。

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主要是本人过于紧张,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课堂处理艺术,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显得很苍白。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并且老师不能大胆的放手学生,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只是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犹如蜻蜓点水。此外老师也有代学生发言之错,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表其体会,情感的升华显得非常牵强。所以课堂显得沉闷。

我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欣慰的是,学生们在最后的小练笔中,能用自己的文笔写出自己的感悟,并且情感真挚,能看到他们真的有认真去认识嘎羧,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3、要认真:认真研读文本,认真备课。才能真正的“站”在三尺讲台,从容、自信。

最后真心的感谢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荆老师给予的耐心而细致的指导和帮助,我想有了这次的经历,我会更加努力。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4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返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述了嘎羧生命历程中最后的辉煌和尊严。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其次,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嘎羧,了解嘎羧,体会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比如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结合课后小练笔引导学生们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15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