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
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覃冲
20xx.1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开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强队伍、精管理、优课堂、兴科研、重人文、铸品牌”内涵发展的要求。
当“精品课程建设”的春风席卷而来时,我校语文低年段根据本年段的实际情况,确立精品课程研究的课题。从科研的专项研究、理论学习、课堂试验几个方面来看,精品课程研究初见成效。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教学课例,对课题研究小结如下:
一、专家指导,深入学习
自确立研究课题后,我校领导多次组织科组里的成员深入学习精品课程的有关理论,并分别邀请镇教办肖主任、沅校长莅临指导,使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精品课程”的意义、内涵和研究的方法,让我们加快了推进精品课进程研究的脚步。
二、扎实推进,初见成果
①、有效的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它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精品课程的研究更是离不开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因此,每次教研活动,我们都把教学的反思放在研究的首位,希望通过有效反思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
②着力打造精品课。为了更好地落实精品课程研究,9月份进行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比赛中,教师们不断创新,想方设法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③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识字量。《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开展了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做读书卡,写读书心得,当读书之星。10月初还进行了《识字竞赛》,从各种活动来看,学生们自主识字能力提高了,识字量也相应得到增加。11月份进行青年教师精品课研讨,并让陈老师的课例作为研究,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
④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教研能力有所提高。随着精品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们教学的方式方法日趋新颖,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①识字教学定位偏。从老师的课例来看,还存在着对教材把握教材不透的情况,所展示的课例既不像阅读课,也不像识字课。
②识字课忽视对汉字的运用,片面追求会读、会认、会写;写字环节要从实际出发,应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描红、仿写中落实写字训练,而且写字的时间不够充足,有点像走过墙的感觉。
③没有把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放在首位。语文课的教学始终要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个人的感受。
④课堂上学生读得比较多,但感悟比较少,很多时候学生是漫无目的地读。有经验的老师会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训练语感,丰富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四、困惑
1、识字教学该如何定位?
2、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精”就意味着“少而精”,因而,精品课程研究要走“删繁就简”的路,才能形成“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此处隐藏10087个字……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2、教师自己说的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3在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前,定位其基本思想就是多尝试、多思考。这源于假期读书富脑行动,想把从书中学到的教育思想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于是有了这一课的设计,写下收获几点:
一、打破常规,有选择地预习
预习的好处多多,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以前为了追求相对完美的教学效果,避免课堂上的意外冷场,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成了教学之前的铺垫。的确,有了预习的读书,课堂上各个环节就会顺畅很多。这对于有深度的、有难度的或者长篇阅读文来讲是有益的。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篇幅短,内容浅,唯一的教学难点就是“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略有难度的阅读内容就是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只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整篇课文就会通透。想到平铺直叙的课堂是乏味的,于是决定放弃预习环节,尝试不提前读书,让学生们充满新鲜感、怀着期待上课,当然,我也是。
在处理第一自然段关于葫芦的描写时,由实物葫芦引入,出示在黑板上,不认识的“藤”字标注了拼音,在充足的时间里,让学生反复练读,由于是起点相同的初读,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投入,在读准字,读通句子后,再略加指导,一部分同学就读出味道了。如果把读书比做走步的话,我真实地感受到学生们从蹒跚学步到疾走如飞这一质的转化过程。这种尝试是喜悦的,因为有选择地预习也收到了预约的精彩。
《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难点是: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实质上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我猜测这个植物知识学生知道的可能性很小,如果知道,学生能不能表述清楚?怎样化难为易?我想到了打比方。把叶子比作人的嘴巴,把葫芦比作人的身体。人通过嘴巴传输营养供身体生长需要,叶子传输的养分就是供葫芦生长需要,叶子被蛀好比嘴巴不能吃饭,身体会垮掉,葫芦也如此。课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充分考虑验证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打比方把这个难点解决了。对我来讲,课前的多思考让我对文本的处理胸有成竹,对学生而言没有预习的收获也是难忘的。
二、转变人称,降低表达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强与生活的联系”。于是,书中设计了的文本扩展以学习小伙伴“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些什么”的提问方式呈现。对学生来讲,种葫芦人是第三人称。蓦然记起有一位名师曾谈到,同一个问题,学生更善于以第一人称表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把学习小伙伴的提问改为“假如,我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果不其然,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有向“我”提出批评的,提出合理建议的。只是转变了人称,学生的表达内容就清楚了,丰腴了。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我又设计了课后的一个练习“假如,你们是种葫芦的人,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又开始种葫芦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节课大家再交流。”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欲编写。无奈,课以下,但学生的喜于表达的愿望丝毫掩饰不了。是啊,难度降低了,又有谁不乐于展示自己呢?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快乐!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开花后结小葫芦了,可是叶子上也有蚜虫了。而这个人一心一意只想着要“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蚜虫,最终导致小葫芦变黄且都落了。
课堂学习时,我们学生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早读也读了这篇课文。直接揭题后,相机学习“葫芦”,且“芦”单独时是二声,在词语“葫芦”中,“芦”读轻声。而后,理解课题:
“我”指谁?“葫芦”又指什么?“从前的那个人”即种葫芦的人。“葫芦”是果实。
这篇课文,我们采用了变序阅读,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找,“那个人”喜不喜欢小葫芦?(喜欢,从‘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为什么喜欢小葫芦?学生都能说出“小葫芦很可爱”。我再次追问:哪些词句说明了小葫芦的可爱。学生会从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句话中,找出“细长的葫芦藤长满绿叶雪白的小花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来说明小葫芦的可爱。
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那个人要成葫芦了没有?为什么?
学生知道,那个人没有要成葫芦,因为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其实,这个答案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即第四自然段。
再次,追问学生,“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师生一同探究,学生得知因为葫芦的叶子上爬了蚜虫。学生张馨冉还说:“因为葫芦叶子能给小葫芦提供水分与养分,葫芦叶子没有了,那么小葫芦没吃的没喝的,就会营养不良,就会变黄、落地的。在此期间,相机指导朗读,一是对话,二是比较体会其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同时,进行了拓展练习。如: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总结拓展环节,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个系统工程,前一个环节出错,那么后一个环节直接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罗仪琳说:“我想我应该听邻居的话,给叶子喷洒一些农药,那样,我就能得到小葫芦了。”
胡宇轩说:“我想我应该接受邻居的建议,先治蚜虫。”
高雅宁说:“我想是我错了,我要是听了邻居的话去治蚜虫,就好了。”
李雅欣说:“我想邻居劝我治蚜虫时,就得赶快去治。我想捉一些七星瓢虫,让它们来消灭蚜虫。”
陈佩霓说:“我想,今后,我应该多听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多向他人学习,我不懂的更应该多问问,多学习(求教)了。”
课堂上,我们还练习写了生字词。
叶子与小葫芦,使我们探秘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让我们知道了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即知道了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和“!”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熟悉,但是反问句学生有些疑惑,我就引导学生区分了疑问句和反问句,让他们知道反问句是明知故问,加重语气。在体会事物之间联系时,个别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解,但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我就给他们播放了光合作用的图片,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就明白了为什么主人公没有得到葫芦。
但是这节课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