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真好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树真好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树真好教学反思1《树真好》是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很容易引起共鸣,也很容易理解。在教学时,我尊重孩子们的个性选择,让其选择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学习伙伴及表达方式,杨其长,避其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等,让孩子们在自主参与选择中张扬个性,增强自信,展现智能优势。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我没有仅仅局限于读好,而是根据课文的文字特点——结构相似,而且极具韵律美,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拓展这个环节,我要学生想一想,树还有什么作用,能不能用这种形式说一说:“树真好。 , 。”学生说得很有情趣,“树真好。下雨时,它张开手臂,为小鸟撑起雨伞,不让小鸟淋湿。”“树真好。它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使空气更清新。”“树真好。小朋友们在树下玩游戏,不被太阳晒,玩得真开心。”……学生语言中的想像和情趣,让人感到高兴,觉得惊喜。同学们也感受美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世界的美妙。
学完这一课,我说:“你们谁愿意当小画家把心中最美的树画下来。”于是,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是小画家。我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画下来。”接着我就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纸,让他们按自己的想象画起来。然后,我就把这一场景拍摄下来。
树真好教学反思2一、活动背景背景一:
记得幼儿园曾组织过一次园本培训“让朗读充满激情”,邀请“苦丁茶”老师来作辅导,被辅导老师那磁性的声音吸引。可是在当时没有多在意,培训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背景二:发现小学语文老师都是朗读的高手,课堂中小学生在他们的指导下,便能把文章充满感情地朗读出来,有时激情飞扬,有时悲痛欲绝,深深地感染着大家。朗读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
背景三:最近中班组开展环保儿歌朗诵比赛,孩子们能不费力的把长长的儿歌背出来,可是在朗诵的时候却没有感情、没有表情,即使是加了几个动作也是那么的不自然。
背景四:回想起平时的教学活动,发现孩子很不愿意说,要么是轻声细语(没有自信),要么是目光紧张(生怕说错),要么是偷工减料(不能说完整话),要么像小猴摘了西瓜扔了玉米(做了动作而忘了念)。
背景五:《树真好》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树木与人类、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整首散文诗句式不工整,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整个活动中,我想通过多种方式,尝试让幼儿真切地表达“树真好……”,从而萌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过程
(一)自主表达。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出示了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几棵树。“瞧,这儿有这么多树,你喜欢树吗?”“喜欢”“为什么喜欢?你可以在树下干些什么呀?” 陶陶小朋友说:“我可以在树下吃饭。”“树真好,我们可以在树下吃饭。”张一博说:“我可以在树上做个秋千。”“树真好,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马雨辰小朋友说:“我可以在树上做窝。”“到底是谁在树上做窝呀?”“小鸟”“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做窝。”……
(在这个环节,我没想到孩子的回家竟然如此接近散文诗的内容,而我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预设,把他们的回答进行有感情地提升。这样使这个环节拔得太高了,而且幼儿的思路没有打开。如果我能根据孩子的回答,使用句式“树真好……”进行提升的同时,能出示事先准备的图片,那孩子对散文诗内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二)散文欣赏。
“树真好,我们大家都那么喜欢它。我们一起来看看、听听,还有谁也喜欢它。它们可以和树做什么呢?”(欣赏课件)“树还有谁也喜欢呀?”根据幼儿的回答一一出示图片,学习散文前面句式。“我们再来听一遍,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做窝后,每天天一亮,它们就怎么样呢?”(分段欣赏)“小鸟就唧唧喳喳的叫”……“你最喜欢哪一句呢?”“我喜欢小鸟那句”“请你完整的表达出来”“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幼儿对观看课件非常感兴趣,但是当他们看到、听到散文诗里朗诵的和自己的表达一样时,他们就兴奋的和同伴说:“和我说的一样”。我关注到了他们的兴趣点,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办?因为正好是完整欣赏环节,我不想破坏散文诗的意境。当欣赏完课件,出示图片的时候感觉已经晚了。整个散文欣赏感觉很勉强,个别幼儿表达地很起劲,很自然,很真切,可是决大部分幼儿没有真切地表达出来。而且图片教具使用的有效性很差,其实在分段欣赏时,不用课件完全可以只用图片带领幼儿真切的表达。)
(三)快乐游戏。
“树真好,想不想和树做游戏。”“想”“那我们就和树玩捉迷藏的游戏吧。当我闭上眼睛时,请你们轻轻地找一棵树躲好。记住要轻轻地走过去哦。”(幼儿躲藏)“好了吗?”“好了。”“那我来找你们了。”(轻轻地走到一棵树后)“哦,原来你们藏在这里啊”。这时其余的孩子都起来了。“和树做游戏,你们感觉怎么样啊?”“很快乐。”“树真好,我们在树下捉迷藏,大家玩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树真好,让我们到外面看看我们的树朋友吧。”自然结束。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让幼儿在和树的快乐游戏中,进一步提升“树真好”的情感。情感是激发了,可是没有提供幼儿表达情感的机会,如果游戏结束时,我能让孩子站在自己躲藏的树边,让幼儿对着“树”,真切地念念散文诗,再把自己的感受“树真好,我们在树下捉迷藏,大家玩得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一起表达。这样就更好了。)
三、活动反思
1、教师真切投入,带动幼儿真切地表达。
在每个活动中,教师必须充满激情、真切的投入其中,才能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活动,真切地表达感受。散文诗教学更是需要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诵,感染幼儿、激发幼儿有感情地表达。
在活动中,教师都能激情满怀,全身心的投入。可是对于散文诗活动,教师还必须具备散文诗朗诵的水平。朗诵不是立竿见影能练就的,必须反复的练习,有时还要对着镜子练习。为了让《树真好》这个活动能顺利的完成,我首先要过的关是能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我与杨老师反复地、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哪个地方停顿,哪个字念响一点,表情又该怎样的。经过了反复地练习、真切地投入,我终于充满信心的走入活动,比较顺利的带动幼儿真切的表达。
2、教具有效使用,推动幼儿真切的表达。
在幼儿的活动中,我发现有教具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启发幼儿的思维,推动幼儿真切的表达。但是教具也不是越多越好,多了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效的使用,发挥教具的作用。如在本次活动中,我的树教具没有充分的发挥作用,没有推动幼儿的真切表达,而我制作这个树教具却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此处隐藏8018个字……述。3、萌发初步的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准备中,我根据幼儿用书上的图片制作了PPT课件,将四个散文诗片段的内容链接在大图片上,这样幼儿在讲述某个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出示相应放大的图片,更利于幼儿观察与表达。
四、活动流程:
首先,利用整张的《树真好》图片让幼儿欣赏,并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看到了什么?让幼儿对画面进行仔细地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内容。紧接着,小结幼儿的讲述,并用一句话:“大家都喜欢在树林里,说明我们的树朋友(教师竖起大拇指用动作提示,引导幼儿说出“真好”)”切入主题。
其次,初步欣赏散文诗《树真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给幼儿一下完整地印象。并让幼儿说说听到谁说树真好,将散文诗的内容进行分解,从简单的人物入手,帮助幼儿学习分析、归纳这篇散文诗的几个要点(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散文诗,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倾听。听听“他们为什么说树真好呢?”在幼儿回答时根据幼儿意愿出示相应的PPT课件,学习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里重点学习第一句的句式,让他们说说鸟妈妈和小鸟怎么夸树的,为什么喜欢树,它们可以在树上干什么,然后让幼儿完整学说这样的句式,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在幼儿能够完整讲述散文诗的基础上,学习用赞美的语气来夸树,表达自己对树的热爱之情。
活动最后部分,把主动性交给孩子,用问题“树真好,还有那些人和动物也会喜欢树呢?”把孩子们引入大胆创编的境地,发散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和PPT课件的作用下,都能跟着一直完整地朗诵散文诗了,但其中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看似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并引导幼儿用较完整地语言来表达,在活动中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在幼儿对整个图画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教师并没有按照幼儿的意愿对作品进行适当地调整,将幼儿的口头语转变书面语言,成为幼儿自己的东西,还是回到了预设的活动设计中,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有了下降,虽然就学习本首散文诗内容而言,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与《纲要》中对幼儿是学习主体的精神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这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但新课程要求我们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强调幼儿学习创造性和自主性,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要求我们要不断地研究与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在不断地实践中学习、研究、探索、解决这样的问题,以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树真好教学反思14春天生机盎然,树是幼儿熟悉的事物,且幼儿对树很感兴趣。《树真好》是一篇较为简短的散文,散文中的小鸟、小猫等都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对象,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这是我备的一节公共课,由于幼儿园活动接连不断,老师们都没空来听课,但是我觉得这个教学活动还是很有趣的,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活动方式,也乐于去学习散文诗。
本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树的用途,并能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尝试进行仿编,萌发亲近树木、爱护树木的情感。根据目标,活动分为欣赏、朗诵、仿编几个环节,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抓住了语言活动的重点,节奏较为紧凑。
在课前我精心设计问题,对四个画面的提问都是都是不同的,如:“小鸟为什么喜欢树?还有谁喜欢树?为什么?小猫友为什么喜欢树呢?”等等。在幼儿用散文中的语言回答后让幼儿一起来学一学,自然流畅的让幼儿学说散文。
在活动中,我对幼儿的回答及时作出回应。在提问“你喜欢树吗?为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树可以做桌子。”其他幼儿就跟着说“树可以做椅子”等等,回答都局限在“树可以做什么”上,我马上回应:“都是树可以做成什么东西,那在树上、树下能做什么呢?”帮助幼儿回到活动的目标上。有幼儿说到:“树可以做碗。”我马上进行追问:“做什么样的碗?”帮助幼儿将话讲清楚。在幼儿说“树可以做鸟巢。”时,我马上问到:“鸟巢是什么做的?”让幼儿得到了正确的经验。在幼儿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我请其他幼儿帮助他,让幼儿在同伴互助中学会倾听他人、评价他人。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做一个细心的倾听者、敏锐的观察者、积极的促进者,适时地对幼儿的提问回以有效回应,引发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之间的多向互动。
从活动效果来说,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兴犹未尽,观察、欣赏、记忆、想像、创编等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但是活动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作为散文欣赏活动,活动目标中要求幼儿欣赏散文,但按照活动设计,只是让幼儿完整的欣赏散文一遍显然是不够的,幼儿的整体感受太少。因此可在第一次欣赏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幼儿很快的投入情境,欣赏后提问“你在散文里听到了什么?”让幼儿说说,不要求标准答案,然后“再来听听到底讲了什么?”
树真好教学反思15整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很容易引起共鸣,也很容易理解。在教学时,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读之津津津有味,虽然已走出了课堂,但脑海中还时时浮现他们朗读时生动的表情,感受到他们学习的快乐,这也促使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进行深入反思。
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朗读,并将之作为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再带着学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世界的美妙,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整节课,我着重指导孩子们把课文读通、读懂,想象画面,读出感情,读好课文。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我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读中打开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和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小猫、小狗一个在树上‘喵喵喵’,一个在树下‘汪汪汪’它们好像在说什么呢?”,“听静悄悄的夏夜,树叶和风儿在唱什么呀?”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的回答丰富极了,而且能运用我们在课文中读过的词,“我看到小猫和小狗就像一对顽皮的孩子在吵架??”“我听到了树叶和风儿在唱,飒飒飒??”等等,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便不知不觉地融入到那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到树的美妙,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了读好课文的强烈愿望,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树真好》这篇散文,语言浅显、文字优美,学生一读就懂,除了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文字比较有特点,每一节的结构相似,而且极具韵律美,是很好的语言训练材料。因而,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我要学生想一想,树还有什么作用,能不能用这种形式写一写。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这个设想并没有在课堂上实现,还是很遗憾的。
另外,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要注意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我们班还有一些同学读书、写字的姿势不够正确,还应在教学时多指导、多关注。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任何一节课总会有遗憾。今后,我还会继续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言训练更恰到好处,让学生学得更快乐,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