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的随笔
关于爱的随笔1很多时候,我们解释不清自己的感情,莫名其妙的会关注一个人,慢慢的变成喜欢,变成很深很深的喜欢(有人说爱就是深深的喜欢)。你会想每天看见他、想开他的玩笑捉弄他、想了解他、默默地关注他的一切,甚至会为他失眠难过,也会一想到他就不由自主的扬起嘴角。在心里希望她心快乐,甚至会做一些事情去取悦他。
同时,我们也会不喜欢一个人,即使每天都见面也不想打声招呼说句话。不论他为你做了多少事,流过多少泪,她就是走不进你心里,你甚至还会讨厌他。
爱就像指南针一样,永远指向南北两极。只是爱的两端一端是幸福,一端是痛苦,没被指向的空格便是那些无关痛痒的人。指针的指向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晃动的。在爱的选择上我们是操控不了的,因为相遇不是必然的,喜欢也不是必然的,我们只有追逐自己所爱和拒绝自己不爱的权力,却不能选择被谁爱与爱上谁。所以同样都是爱,有些人是自作多情,有些人是无情无义,有些人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有些人能和自己所爱的人长相厮守,举案齐眉、相濡以沫。有些人求而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我们不能评判谁对谁错,幸福是自己的,受伤也是心甘情愿的,因为真爱永远是对的,而伤害也是无所避免的。
其实,爱情永远是痛并快乐的,只是有些人快乐的多一点,有些人痛的多一点。爱,并不是两个人的事,它只是一个人的事,我们每一个人的事。
或许爱与不爱都只是一瞬间的强烈情感,它由不得人驾驭。断不可因别人的不爱折磨自己,痛苦到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荒唐事。爱过、怨过、恨过后,人会变得清醒、自爱。先爱自己,再去爱别人。
关于爱的随笔2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大概永远也不会长大。总想把自己藏起来,害怕受伤,害怕陌生。可是命运往往不会这样随意的发生,它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你适当的考验。经得起考验的人会突飞猛进,在这场考验中失败的人,或者有所获得,或者看破红尘,或者一蹶不振,或者放弃人生。
没有想到会这样近距离的接触生与死。曾经认为那是很遥远的故事。死亡代表了什么,永远的毁灭或者涅磐重生?这一次,我看到眼前的生命在一点点枯萎,却无能为力,谁都无能为力。因为,我知道了,这就是结束,离别的时间很长也很痛苦,可是要经历。经历过后,生活仍然继续。时间不会给任何人留有余地,也足以磨灭最坚定的意志。时间就是这样残酷无情,谁也没有怨言,因为它是最公平的。
那天,我坐在寺庙的祠堂。一直都是没有信仰的人,信仰太累。我祈祷我可以安静不去思考。人们的烦恼来自大脑,第一次希望它不要再肆无忌弹。沉静,再沉静,发现自己是在作茧自缚。
阳光耀眼,冬日里的光格外温暖。树枝在街边摇曳着枝干,来年春日又会枝繁叶盛。一个人走在街边,看到人们生活的依旧平静,仿佛不曾有过地动山摇的难。寺庙座落在繁华的街头却没有不协调,也许是动静结合的美感,也许是阳光与落叶的陪衬。我总在想,我的人生不一定要光彩夺目,温暖身边的人足矣。但是,我想留下什么证明我的存在。淘淘说,她什么也不想留下。不是很意外,却有些伤感。生命相对于空间和时间是如此的渺小,很快便湮没进了历史的潮流,甚至不留半点痕迹。可是人生在世的短暂,却苦苦挣扎,结束究竟是残酷还是解脱?又或者如同佛教的理论还有轮回等待?
无论如何,今天我很快乐,充实的一天总是没有烦恼。因为没有时间烦恼,来不及烦恼。当心中充满了阳光没又阴霾,心情又如何阴郁?学会爱,至少心是暖的。爱人!爱你爱的人,爱关心你的人,爱在乎你的人甚至还要去爱伤害你的人。如果没有伤害你的人,你永远也不知道如何成长,今天,你痛彻心扉,明天,你不再后悔。
曾经,我总希望靠近温暖,现在,我发现自己开始温暖别人。自己都难以想象曾经是多么孤寒的人,伤害别人的同时,自己伤得最深,似乎成了一种病。当痛到最深幡然悔悟,原来自己一直和自己过不去。抬头看了看,人生观是贯穿的,只有爱别人才是爱自己,自私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爱自己多一些才会快乐,不要指望别人来成全,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最清楚。活的更快乐,首先让自己的成长充满阳光,充满爱。
关于爱的随笔3习惯了忙碌的生活,没事做总觉的心里空落落的。想写点什么,却不知从何下笔。偶尔,和一个网友的聊天,点燃了我写作的欲望,也引出了他的故事和婚姻内外的情感纠缠。
婚姻,所有人都不陌生。有人觉的是温暖的港湾,有人觉的是万劫不复的地狱。有人在围墙外拼命往里面挤,也有人想尽一切办法往墙外冲。
张爱玲说:“婚姻是合同,你们是签约双方,享受权利同时奉献义务。你可以爱过很多人,但你不可能结很多次的婚。如果用恋爱的眼光去看婚姻,那么婚姻就好象是死的,那就会是坟墓。”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婚姻是很多人的纠结。
那么,婚姻到底是什么呢?
他说:“婚姻是社会架构的需要,从人的本性来说婚姻是可耻的。”
我不服的问道:“那你结婚有为何?一个人,谈一辈子恋爱不好吗”
他呵呵一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父母,再到个人,不结婚会有很多问题,会让社会很乱”。
“那么,用你的思路来讲,婚姻只是一种形式,只是为了响应某些号召?”
他说:“从自己角度,自私一点来讲,结婚是为了有份感情依托”。
“我想,你肯定认为你的婚姻就是一种形式吧。这样看待婚姻,你对的起为你生儿育女的妻子吗?”我没想到男人也会有如此偏激的话语,让听到的婚姻内外之人情何以堪呀!
他说:“我不是不爱妻子,只是这份感情更多的是亲情了,爱情变成亲情,是很可悲的。婚姻中的感情,不是不爱了,而是人不会心里只爱一个人的”。
面对如此回答,从来没有探讨过此类话题的我,竞然有些不知所措。
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婚姻与婚姻中的爱呢?
有人说:“婚姻是在一个红色的本子上,写上男生和女生的名字然后盖上一个章,从此两个人一齐生活,期望白头到老”。
婚姻有这么简单吗?
乔布斯名说:“婚姻是感情的最后升华,但感情却不是婚姻的必经之路,有多少人的婚姻与感情无关,要经过多少岁月流逝,待到两鬓染霜时方可体味什么是相濡以沫,但感情和亲情却不是同一种爱。婚姻是每个人最后的必然选取,是人生里的一个历程不能逾越,幸与不幸没有人能未卜先知,谁都渴望婚姻中能够愉悦的生活愉悦的相守,可却不知道两个人就算拥抱着也感觉不到彼此的心跳......”
原来,婚姻在众人的心中,衡量的标准是差不多的。即然如此,有怎么看待,对待爱呢?
张爱玲说:“爱情那也就是一种感觉,那是抽象的,是可变化的。婚姻是责任,是具体的,是需要稳定的。爱情是青春梦,随心情,靠感觉,你可以爱可以不爱,可以爱得深可以爱得淡。你们的生活能否够融合?恋爱是两个人各自的事,但婚姻是合为一体的事。一个特别爱钱 ……此处隐藏15496个字……的关键期大都缺失了,所以必然导致孩子的各种习惯很差,可这能怪孩子吗?再看看那些老妈妈们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呢?不说大家都知道了吧,这些可敬的妈妈们,完全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和享受,一心一意给自己的孩子带孩子,买菜做饭,包揽了一些家务。甚至还要倒贴了自己的养老钱给自己的孩子做生意、买房子。老妈妈们大都怀着补偿心理对孙子们百依百顺,百般溺爱。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害了又一代孩子啊!
想一想,如果人生的这两个阶段对孩子爱的方式能颠倒一下,是不是就会圆满欢喜了。孩子在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妈妈始终关心鼓励着,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好的品行,终生受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大都是很有出息的,也一定很孝顺。
他首先一定不会去“啃老”,也会明白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职责,就不会把孩子像父母那里一扔,一走了之,只顾自己干事业或享受。他从自己的经历中也会明白,对孩子教育的投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它的都暂时靠边。因为教育的关键期一过,那将是很难弥补的。而挣钱、干事业,晚几年也不迟。这样在老的时候,也不必因孩子的不如意而心怀内疚,还会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自己最宝贵的“夕阳红”,也只有这个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真要向老外好好学习,特别是犹太民族,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爱看书的民族。据调查,世界财富的过半都掌握在犹太人的手里,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犹太人占的比例最大。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注重家庭教育的民族。
犹太民族的妈妈们绝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但她们一旦结婚绝大部分都不再工作,而是专心在家里教育孩子,甚至自编教材,各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尤其注重对孩子好奇心和创造性的保护和发掘。而到老了,她们绝不会替孩子去带孙子,而是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快乐。她们的孩子们也会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养天经地义,让父母养才羞耻呢!
并不是说,妈妈学历浅了就不能教育好孩子了,也不是说一定要做全职妈妈,毕竟咱的经济水平还较落后。关键是要有育人的理念,要把孩子的健康、快乐、习惯、品行等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看中学习成绩和分数,当然这就要求做妈妈的首先要是个榜样。只要孩子那些犹如地基的非智力因素养成了,那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为摩天大厦,否则就会半路坍塌。
所以,所有还在错位爱着孩子的妈妈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关于爱的随笔14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爱。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里面都是包含着爱的。可是,在这里面,又有人说,亲情是最伟大的,可是也有人说,爱情也同等伟大。
其实,在世界上,这三种感情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它们哪一样都是最重要的。主要也是在于人们是否有去在意它们,珍惜它们。不过,按照人类常有的做法,都得等到失去了的时候,才懂得珍惜,才知道珍贵。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一辈子’这几个字听起来觉得时间挺长的,但是按着小沈阳的话来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很值得我们去参悟。
在这一生当中有多少个10年,20年啊?现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了,空气都被污染了,人的身体能健康吗啊?甲型H1 N1病毒就害死人了。因为温室效应,下酸雨,农民的农作物没有收成吧?因为人类大量的焚烧垃圾,现在臭氧层破了一个大洞,太阳的紫外线直接射到人们的皮肤上,这样子对人体的健康也是有危害的。
其实,除了说环境被污染了之外,最重要的是想让大家明白人的一生,时间并不多,要好好的珍惜眼前人啊。千万不要等到了失去才后悔,要记得在当今社会上,还没有谁能研究出后悔药来啊!
爱,是致使每一个人宽容的原因。有了爱,我们大家才能都和平相处。爱与爱处处相等,只不过大家爱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关于爱的随笔15读过了这本《相约星期二》,感慨很多。
书中的故事不必再赘述,应该说这本书的意义是深远的、让人猛醒的,同时也是个人修身的最佳读物。短短的十四周星期二的课,加起来也不过十四天,但是读过这本书,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上过了这十四堂课之后,看待人生的眼光和角度便也不同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口传笔录并非是晦涩难懂的,而是朴实平和的。
“相约星期二”、“星期二人”表明了作者和其老师除了这种教学式对话、思想谈心,也是在认同一种追求,简而言之就是爱。老师在爱中讲授,学生在爱中聆听。
爱是什么?书中告诉我们的是关心、关爱他人像这样对自己一样,也就是同理心。此外,切身的体验,用心去感受周遭的变化,感受自己身体状况时时的变化,便是视这些变化为自然,不回避,不讳言。同时老师因为受到一些宗教的影响,书中的叙述也提及了生命的灵魂和灵魂的轮回。
如果仅仅停留在基本的人性良善、美好的表达,也许这本书还没有那么深远的影响力,其中最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关于文化的倡导。莫里老师发现了人类社会中追求的文化、那些被一贯宣扬的成功标准,其实是大有谬误的。因此他建议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
文化其实是群体意识而形成的一切活动,似乎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往往是认同、追随而已,总之是种约定俗成的事物。而建立自己的文化,也许早就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然而莫里老师则在对话中点明并肯定了。
个人文化的建立也许敢于明示出来的个例很少,但是《相约星期二》给了人们正确的方向,那就是爱。
意识中的爱无论怎么说都是有点口说无凭的,关键在于有爱的行动。爱的保障离不开一个人完整的人生经历:成长、婚恋、家庭和子女。这世间有种有趣的现象便是,有些在幼年、童年、少年缺乏家长关爱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却尽可能多地给予了他人很多爱。当然也许不排除因受委屈而心怀不满的,这里不做讨论。
此外,爱的表现在于公理心,不因为自己的问题而扰乱他人的正常生活,不把自己的痛苦带给他人。爱还在于不攀附上层,不向条件不如自己的人炫耀,安于自己的所得。当然要做到这些,必须得是一个人的心理富足的时候,外在的物质只会令人贪欲不止,索求无度。
想要彻底解决物质满足动物(包括人)的需要,往往是准备下的物质比实际需要的更多,甚至根本消耗不完。然而能量是在转化的,拿松鼠在冬天要到来前储备食物来说,有些在冬天它找不到的树种甚至发了芽,长成了树苗。拿人类的储备来说,则可能是消耗不去的物质变质,反而成了浪费。如果铺张地消耗,那么也是一种浪费。人类的过度追求与消费倒不如自然的安排了,也算是自然对此的讽刺吧。但是讽刺事小,遭受自然的惩罚事大。
在看待生命的问题上,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人类不自抬身价高过自然,才能平视自然,心境平和无澜,从而获得超脱。所谓超脱,在佛家来看,就是在去掉和远离苦之后的涅槃寂静吧。
“人只有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变坏”,无论如何,生活在社会中,在还无法轻易摆脱生存的威胁之时,莫里的这十四周星期二的课帮我们认清了现实的本质。没办法说拒绝,只有委婉地接受,但是却可以由莫里的课而不那么烦恼和焦躁了。从此要建立和追寻的,是有爱的、坦诚面对的、健康的生活态度。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在爱中生,在爱中死,也在爱中奉献与追求的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