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随笔
尊重孩子随笔1我们班有一个叫陶陶的小朋友,他人如其名,聪明但很淘气。每次家长来送他的时候都不忘叮嘱一句“在幼儿园要听老师话啊!”在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时,他常常管不住自己,不是离开座位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就是直接干扰其他小朋友。开始,我用暗示、鼓励等方法来约束他的行为,但效果并不明显。在一次教育活动中,陶陶又不停地向旁边小朋友的腿上靠,老师多次提醒仍无济于事。于是,我便很生气地请他离开了集体,并郑重地告诉他:“你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如果能改正地话我会再请你回到集体中;如果做不到,只能坐在这里停止游戏。但你有选择的权利,懂吗?陶陶点点头,但似乎并未完全明白这些话的含义。我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想一想,然后继续带领其他幼儿游戏。过了一会儿,陶陶明白了自己行为的后果,渐渐坐不住了,他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于是举手恳求道:“老师,我想和大家在一起游戏。”“你能做到遵守规则不影响大家吗?”我态度亲切地问。“能。”陶陶肯定地点点头。结果我发现这个办法很见效。直到教育活动结束陶陶都没有做出任何不当行为。这说明幼儿懂得了尊重他人的权利,就会有效并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让幼儿学会尊重是良好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的前提。只有学会尊重别人,你才会被尊重!
尊重孩子随笔2周末一起吃饭时,陈哥的儿子小凡说长大了想当宇航员。陈哥当即摇头:“得了吧,你天黑都不敢出门,胆子那么小还想当宇航员?”八岁的小凡给打击得扭头就走,陈哥却摇头道:“唉,这孩子动不动就生气,还当宇航员呢。”
我在一旁听了哭笑不得,这和当宇航员有什么关系吗?何况,陈哥没有尊重孩子的理想,孩子生气也是应该的。但他不认同我的说法,叹道:“这理想太不切合实际了,他就是瞎说说。”我想了想,然后给陈哥讲了前些时的一条新闻。
出生在美国的Ryan,三岁时就开始对物品整理感兴趣,家里的瓶瓶罐罐,他都能分类摆放好,还能把玻璃瓶和塑料瓶区分开,并且放到不同的回收桶里面。
一次,Ryan的父母带他去废品回收站卖废品,却彻底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和对垃圾分类的痴迷。Ryan的爸爸并没有因此觉得丢人,反而从中看到了他的热情和潜力,给三岁的儿子注册了一个公司,鼓励他名正言顺地收废品。
此后,Ryan每天都和父母一起出去分发新的回收袋,开拓新客户,整理已经收回来的垃圾。四年来,他回收了22000多公斤废品,20万个瓶瓶罐罐,收益1万多美金,当时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在Ryan的提议下,洛杉矶还成立了洛杉矶垃圾回收曲棍球球队,呼吁大家关注环保。
“如果小凡的理想是收垃圾,你会支持吗?”我问陈哥。一直认真倾听的陈哥叹道:“可能……我做不到。”我也笑了,是的,许多人都没办法做到像Ryan的父母那样懂得尊重孩子的理想,且尽己所能帮助孩子完成理想。不仅不尊重,还嘲笑孩子的理想,不是嫌孩子的理想不够远大,便是认为不切实际,让孩子无所适从,最后干脆忘掉“理想”两个字。
陈哥点头道:“你说得对,也许,我该去了解一下宇航员。”我点点头。其实这才是父母该做的。即使不成功,那又如何?至少他尝试过。
何况,理想从来没有贵贱之分、高低之别,每个孩子的理想都值得尊重,每对父母都应该耐心等待每朵花开,学会陪伴孩子成长,更支持他们的每个理想。
尊重孩子随笔3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无奈的感叹:“孩子就听老师的话,在家里我们说什么都不听,一点规矩也没有。”
家长要学会尊重幼儿。这不是一句简单说一下就是尊重做到的,而是从与幼儿相处的每一件事中慢慢体现的。而所讲的常景也会在平常生活中出现,“常有大人对小孩说,你还小,这没你说话的地方,或者说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事实上这就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然而很多家长还没意识到,只是觉得在孩子面前要树立家长权威,把孩子作为一个管理的对象,连训带斥。久而久之看到家长的一个动作孩子都会反映出胆怯心理,对父母失去信心,又如何谈起让孩子跟父母们交心呢?
那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呢?“想尊重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心里的真实想法,也要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和个性特点。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才能对孩子的教育做到适时、适度,不仅有分寸,而且能被孩子接受。那在平时生活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才是尊重孩子呢?
首先父母对孩子说“对不起。”在与孩子相处中家长要放下大人的架子,在孩子面前会说“对不起”,如果父母犯了错误,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会对他们说“对不起”。如,父母答应要给孩子买个礼物回来,可是忘了,这时家长应大胆坦诚地告诉孩子原因,而不是回避或用家长权威处理此事。家长要把孩子当“人”看,而不是当“小孩子”看,只有父母给孩子树立了好榜样,孩子才会跟父母走得近。一句对不起,是很容易做到,它会给孩子带来一个诚恳的态度,一种被人尊重的感觉。其次,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谢谢”。这是接人带物最基本的礼貌。而孩子面前它的意义更深一层,它表示对孩子的一种真诚的鼓励。一句“谢谢”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尊重和赞赏。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他们的付出,这样会戳伤孩子的积极性。在适当时候,要大方地说出“谢谢”,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鼓励和赞扬。
总之,尊重孩子是一件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事。它是体现在与孩子相处的一朝一夕中。只要家长有心、用心,真诚地与孩子相处,学会对孩子说“对不起”“谢谢”就是尊重孩子的体现。这就是培养优秀儿童的白金品质秘诀之一。
尊重孩子随笔4我一直觉得,幼儿教师如果能做到生活中给予孩子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怀,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应该就算是一个好老师,但经历了那件事后,如今这些在我看来都只能算做爱的外在表现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大部分小朋友都睡着了,只有小航一次又一次地去厕所,当他第四次要去厕所时,我二话没说就找听话的艺伦陪他去,帮我看看他到底有没有撒谎,因为我不知道小航是不是想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出去玩一玩。
一会儿两个孩子回来了,我发现小航似乎有些不高兴,只见艺伦情绪激动地说:孙老师,他只尿了一点点。说完似乎在等我表扬他完成了任务,而小航一直不好意思地低着头。
我什么也没说便让他们俩睡觉去了。
隔了几天,小航中午尿床了,问他原因却怎么都不肯说,我一气之下批评了他一顿。第二天他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出了小航尿床的真正原因。
那天,我让艺伦去检查他是不是真的小便了,小航觉的很丢人,他是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不想再让别的小朋友和他一起去厕所检查他到底有没有尿,所以他想尿也不再告诉老师。小航妈妈后来再说的什么我似乎一句也没有听清楚,脑海中一直在想着那天的事,反思着自己的行为:为了追究一个答案,却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所以,对待孩子我们不妨把他看做是一个成人,像我们的同事或朋友,因为尊重不是 ……此处隐藏11709个字……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面对学如“蜗牛”般前进的后进生们,我常常是那样的迷茫与急躁,面对学生的不努力,面对他们因贪玩而拖欠的作业,面对他们马虎潦草的字迹,面对他们总也提不高的成绩,面对他们屡次三番犯着同样的错误时,我常有恨铁不成钢的烦躁。严厉地批评,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都不尽人意,往往会陷入寓言中“我”的尴尬境地。我是不是应该站到“蜗牛”们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呢?
由寓言中的蜗牛我想到了班里的一个学生,他很聪明,思维也很活跃,就是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因此,课堂上经常不仅自己不听讲,还影响其他孩子听课。作业速度自然也很慢,字写得也不够漂亮,一开始他常常在我的“催促”下勉强完成作业,课堂上也总要在我的反复引导下才能说出解题的方法。不仅如此,他还常常为了一点小事揪住别人不放,甚至行为上的攻击。每天我接到的“投诉”接二连三,一天当中的许多时间都在和他解决问题,结果是他很累,我也很累。本学期不久前的一天,放学后,我正在教室做清洁,到教室拿东西的他看到了,走到我跟前,略带羞涩地说:“赵老师,我来帮你!”“这调皮鬼还能做事???”但我还是接受了,我发现他好能干啊,动作还挺快的,并且扫得很干净。我就借机表扬了他。后来的几天他的作业都完成好了,上课也没有那么调皮了。现在,他当上了班里的值日生,每天教室清洁检查几乎都是满分,关于他的“投诉”越来越少了,应该说他是进步了。
细细品味,其实是要我们对蜗牛多一点“宽容”,多留给它们一点“自己爬行”的时间和空间,静心等待他们的进步。这样,不仅使自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愉悦了身心,更主要的是使那些“无可救药者们”又有了获得“新生”的机会。一声“夸大其词”的赞扬,一句“言过其实”的评价,一个“徒有虚名”的“官职”,一颗在我们眼里一点也不起眼的“五角星”,都可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幸福。我们爱每个学生,因为爱,我们必须等待。
一句话说得好“拨开乌云见彩虹”,拨开乌云,一定会看到一片湛蓝的天空。不断提醒自己:学生是可爱的,微笑是醉人的,爱是温暖的,即使是“蜗牛”似的学生,一定也可以在你微笑的等待中,在你爱的眼神中不断进步,让你收获到与众不同的快乐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育,要有爱心”。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如何体现师爱,让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获得充足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微笑开始,就像英国诗人雪莱说:“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古人云:“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人的心境也可“传染”。记得有一次,因班上一个孩子与同桌发生争执,其中一个孩子受伤了,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余怒未消。此时,孩子们胆怯、怕慌、惴惴不安的心绪如烟雾般弥散开来,班级气氛非常紧张。学生们如临大敌,心绪不宁,连平时上课发言积极的孩子都不敢举起小手。课后反思,今天这样的课堂,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
在小学孩子犯错是常事,老师生气也是常事,于是我有了改正错误的机会。一次我正上着课,一个孩子汇报说,他同桌写英语作业。我当时非常气愤,刚要发火,转念一想,我还要继续上完40分钟呢。于是我微笑着走到那个做英语作业的同学面前,小声对她说:“下课做行吗,不行你就接着写老师等会你,好吗?”孩子迅速收起作业,一脸的歉疚。再一看,全班同学都迅速坐的笔直,兴奋地看着我。我愉快的上完了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微笑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关爱,一种教育,一种艺术。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我会不时地问自己:当我与孩子促膝交谈时,我的微笑是不是有一种温馨的氛围?当我表扬一位孩子时,我的微笑是不是一种可信的奖励?当我发现孩子犯错误时,我的微笑是不是一种真实的谅解?当我让孩子回答问题时,我的微笑是不是一种亲切的鼓励?当我帮助困难孩子时,我的微笑是不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真诚地微笑。
尊重孩子随笔14晚上,我带儿子去买文具,遇到一对正在挑选水彩笔的母女。女儿挑中上面有哆啦A梦图案的一款,母亲蹲下身看了看价签,又拿起旁边的一套说:“乖乖,那种太贵了,你看这种24色的,既漂亮,又便宜!”尽管母亲百般哄劝,女儿还是执意要自己挑的。母亲无奈,叹口气不无爱怜地说:“好吧!好吧!真是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啊!那就买这种吧!”女儿拿起水彩笔跳着去了收银台……
当父母与儿女意见不一致,而儿女又不愿听从父母的意见时,我们常常能从父母的口中听到“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这句话,似乎这句谚语只是父母对儿女的一种无奈、一种伤心,甚至是一种生气。可见,这句谚语所蕴含的家教智慧,大多数人并没有领悟。
“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的原意是,孩子逐渐长大,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有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追求,对此,父母应该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
家长的意志代替孩子的选择,这是中国式教育的劣根与悲哀。记得《做最成功的父母》里有这么一件事。爸爸对齐齐说:“从明天开始,把你送到爷爷家里住。到了那里一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不要惹他们生气,知道吗?”听到爸爸的话,齐齐很吃惊,接着强烈反对:“为什么要把我送到爷爷那里,我不去!”“不去不行!”爸爸扔下一句话,就生气地走了。第二天,齐齐被爸爸送到了爷爷家里,他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他开始恨他的爸爸妈妈了……
齐齐的委屈是可以理解的,爸爸不容置疑的命令,他只有无条件服从,没有丝毫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像齐齐的父亲一样,粗暴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使得孩子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无形中受到伤害。这样的孩子从小就缺少自主意愿,长大后,很难成就自己的事业。长期缺少独立自主的意识,会使孩子变得幼稚,缺少人格魅力。
“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的可贵之处在于警醒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这是可贵且应该受到鼓励和呵护的。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并且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给予巧妙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观点,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错误。
没有无用的孩子,只有失败的父母和教育。成功的家庭教育,从尊重孩子的意愿开始。
文档为doc格式